兴奋之情。 (3)热情款待:
a.主人们拿些什么来款待远方的客人?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4)联欢话别: a.联欢的项目有哪些?
b.为什么说“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c.怎么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 师:蒙古族和汉族人们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6、最后,我们一起思考一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这次草原之行的?
师: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三、总结
同学们,虽然我们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去过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也感受到了,希望同学们以后有机会可以去内蒙古领略真正的草原风光!
四、板书设计
草原
天 地 空气 天空 小丘 平地 清鲜 明朗 绿 绿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2. 丁香结
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3. 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 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①参差( cēncī)芭蕉(bā)衣襟( jīn)妩媚(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o,当“迫近、靠近”讲,组词是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o,组词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
一个读音是ba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课文中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装点、装饰、装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