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魏晋人所服之药为“五石散”之类,尽管配方不尽相同,但其药性皆燥热绘烈, 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许多长期服食者都因中毒而丧命,故唐代孙思邈呼吁世人“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学官名,宋代除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设置。 B.转运使,官名。宋时掌一路或数路财赋,后又兼理钱粮,巡察等,为府州之上的官职。 C.青州,为《书.禹贡》中所称的“九州”之一,隋废除,而唐复建,旧 治在今山东青州市。 D.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用语简肃而不含褒贬。 D.夷,是一种蔑称。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廉访使:宋、元时期的职官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 访使。主管监察事务。 B.以官受氏就是根据担任官职授予姓氏,如:司马、司徒、司空、上官、 太史等。 C.校射意思是校场比试射箭。
D. 袖诗求见,意思是袖藏诗文请求拜见。 袖子里有倒兜,就像今天西服的内兜一样,装进去会自然垂到袖口的除非你自己掏,否则它自己不会掉出来。
C [解析]“校射”应是比试射技和武艺。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一般在二十岁,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 B.拾遗,职官名,唐代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 C.实录,史体的一种,皇帝驾崩后,取其起居注、日录、时政记等记注之作汇编而成。 D.百家,原指秦汉时代的各种思想流派或持各种思想的人,后来指各种学术流派。
D“秦汉时代”错误,应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面官,原指执掌一方军政职权的官员,明代时指地方政府的长官, 如巡抚、都御史等。 B.应天府,是南京在明朝时明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迁都顺天府后, 应天府作为留都。 C.净军,是由宦官太监组成的军队;当势太监被贬斥,但罪不至死,就 充军到净军。 D.削籍,即取消官员籍贯,赋闲在家,是古代官员因为犯事而被较轻处 理的一种处罚方式。 D.削籍之“籍”,非“籍贯”,而是指官名册;削籍,即革去官职,永不录用,这是一种对犯事官员较重的处理方式。故选D。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古代君主每年要到郊外去祭祀土谷之神,后来 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B.“断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处指元行钦等 诸臣以死报国的决心。 C.“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史”是“御史”,负责 对地方政府进行监察。 D.“先皇帝”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逝的父皇,即太上皇。这里用“先”表示对 已亡故君主的尊敬。 D.[解析]“太上皇”与“先皇帝”不同,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 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通常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争。
5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在,即“行在所”,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B.节度使,官名。宋代正式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旄 节而得名。节度,意为节制调度。
C.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D.故事,旧事,以往的事情。也可指先例,成法,旧日的典章制度。 B“宋代正式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错,应为:唐代。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 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第 一名 称状元。 B.兵部,古代“六部”之一,长官为侍郎,掌管兵籍、军令、军械制造等及选用武官。 C.蛮,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到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D.祠,本义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建筑, 引申义是为纪念名士伟人而修建的供舍(纪念堂)。 B(兵部长官为尚书,侍郎为次官。另外,军械制造主要由工部负责。)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 诗赋取者为进士。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明经始废。
B宗庙:即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 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C.封禅:“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 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这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D九鼎:象征九州,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 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亦曾屡次重铸九鼎。
C[解析]应是“‘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25.下列对文 中加点词语的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指的是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或妻子因丈夫有功 劳而得到皇帝赏赐的封号。
B.改元是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可指古代新君即位改用新的年号,也可以指 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的年号。
C.古人纪日,除了用序数表示,还会用一些特殊的称谓来标识日期,如\朔\指农历每月初 一,“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中国的农历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有问月的一年称为闫年,为十三个月;没有闰月的年 份则称为平年,为十二个月。
A(\荫\是指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妻子因丈夫有 功劳而得到封号是\封妻\。)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