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风从哪里来
【课 题】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在模仿操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风的成因的研究。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
教师准备:大可乐瓶、小刀、火柴、纸条、蚊香、蜡烛等。准备一些有关风的图片、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风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如龙卷风、台风、风中的景色图等。
2、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看完这些资料,你想了解风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简单的可以直接解决,有难度的可以在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看完图片等资料后学生一定有很多想了解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风的奥秘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讲述: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十三课《风从哪里来》。(板书课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生活中,你都在哪些地方发现了风?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愉快的交流。
3、谈话: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怎样制造风?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
4、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造风现象,并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如扇子等。 5、讲述:这种人为制造的风称为人造风。想一想,人造风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6、学生小组内猜测,交流人造风的特点。
7、小结:我们通过刚才的研究知道,人造风是空气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周围的空气过来补充而产生的。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探究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讲述:大自然中的风千变万化。那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与哪些条件有关系呢?根据你的经验和掌握的风的知识,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把你们的猜想与依据记录下来。 (2)、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3)、谈话:同学们大胆地提出了几种猜想,哪种猜想最有可能呢?大胆说出你的想法! (4)、学生简单交流。
2、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指导设计实验方案。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想一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这些材料可以干什么?可乐瓶为什么做成这样子?怎样设计这个所以呢? 学生观察实验材料,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并用相应的材料进行大体的演示。
谈话: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操作时要注意安全;点燃蜡烛后,火柴要熄灭;蜡烛和香不要烧到瓶子;熄灭香时,要将燃着的一头按在小盘上弄断,而不能吹。
(2)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活动,科学观察,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3)学生讨论,汇报与交流。
(4)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谈话:香靠近小孔时,你看到了什么?这说明有没有风?(学生简单回答:有风。)风是怎么来的?(提示)点燃蜡烛后,瓶内的温度有什么变化?瓶内与瓶外的温度有什么不同?(学生简单回答)我们做的是风的模拟实验,你认为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汇报交流总结。)
(5)教师小结:风的形成与气温有关。热地方的空气轻,压力小;冷地方的空气重,压力大。当两地的冷热温度不同时,空气的压力大小也就不同,压力大的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总结本课中所学的知识。 3、引导学生讨论:“海陆风”是怎么回事? 4、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海陆风是指沿海地区昼夜变化显著的风。白天,风由海面吹向陆地叫海风;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面叫陆风。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讲述:同学们知道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除此之外,有关风的问题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以下几个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寻、询问他人等多种方式。)
1、月球上有没有风? 2、太阳风是怎么回事?
3、在地球的高层大气中有没有风?人们是怎样研究的? 4、龙卷风和飓风有何区别?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5、有关风,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将你所提的问题与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13、风从哪里来
1、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2、风的形成: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补充进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学生也知道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与我们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但学生对于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还只是停留在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上,所以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穿插这样几个问题:
“如果没有风,人类的生活将会怎样?”“什么样的风有利于我们的生活?”“人类的活动会不会对风产生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意在使学生意识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使用建议。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探究活动的“自由度”,强调每个学生都应是学习的主人、问题的主人,给他们留有充足的、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甚至解决问题,真正实现生生互动的效果。
3、需破解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课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下。 【相关链接】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科书,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教学设计:刘猛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实验小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