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文化
一、 本作业主旨:介绍、了解马头琴,并且通过马头琴了解草原的
马头琴文化。
二、 本作业实现手段:资料调查,最终写作论文。
三、 本作业设计思想和实施步骤:本论文参照有关报道,和专家的
解读,经过自身的整理加工,最终做出论文。
四、 本作业的创新之处: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教育广大群众注意
民俗文化的传承。
五、 本作业的优点和不足:优点 列举了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名人,
赞颂了他们的功绩。
不足 结构不太完整,逻辑思维不足
马头琴,蒙语称为“morinhuur”,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从某种角度
讲,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甚至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标志。
马头琴原是蒙古族众多乐器当中普通的一件,但是经过20世纪五十年代以桑都仍和张纯华为代表的马头琴演奏家和制琴家的共同努力,马头琴逐渐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蜕变,而且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成为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象征和标志。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蒙古国申报的马头琴传统音乐得以入选。2005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也被列入其中。
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马头琴就已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又与蒙古族内部和外部的聚散离合以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可以说,马头琴伴随着蒙古族从草原和历史的远处一路走来,其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马头琴不但在一些正式和隆重场合演奏,也出现在民间的婚典仪典和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既可为歌伴奏,亦可独奏曲目。马头琴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民俗传统基础,发挥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等社会功能。
马头琴的传统曲目多从民歌中演化而来,可分为五类:1.原生民歌,如《朱色恋》、《八雅铃》;2.英雄史诗曲牌,如《奔马调》、《打仗调》;3.马步调,即表现马形象的曲调;4.从民歌发展而来的琴曲,如《荷银花》、《莫德烈》等;5.汉族古老曲调,如《普安咒》、《柳青娘》等。
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极受尊崇,已成为蒙古族文化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近几十年来,马头琴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历史上马头琴有四大传统演奏流派,每一种演奏流派都有自己传统的演奏曲目。但时至今日,马头琴传承人日渐
稀少,曲目失传现象严重,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提起马头琴,恐怕不会有人不知道。它那深沉悠扬的旋律,宽广优美的音色不仅在蒙古族各种乐器中独占鳌头,在全国诸多民族乐器中,马头琴也以自己蕴含着的那种塞外草原苍茫辽阔的情致,成为最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民族乐器,并多次在全国器乐演奏中获奖。 马头琴以琴杆上端雕刻的马头得名。最早的马头琴叫作\奚琴',因它起源于东胡的((奚'(即库莫奚)。北宋诗人欧阳修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奚琴本出奚人乐,奚人弹之双泪落'。这\奚琴\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马头琴。后来,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时,马头琴就已经在蒙古人民中广为流传开了。马头琴有梯型,方形、八方形等几种形状。它的共鸣箱的框板用硬质木板做成,箱的两面蒙着马皮或牛皮,马头琴的演奏方法和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它的弓不是夹在琴的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拉奏的。它多用作独奏或自拉自唱。 马头琴之所以能够成为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标志,一方面是因为马头琴的形制、音色、演奏风格、演奏曲目等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蒙古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变迁过程中,代表草原游牧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改变,很多代表草原游牧文化的事物逐渐衰微,而马头琴作为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地位在这种文化变迁过程中逐渐得以凸显和确立。
文化变迁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马头琴到现代马头琴的变迁是整个蒙古族音乐文化,甚至传统文化变迁的缩影。传统马头琴到现代马头琴的变迁折射出蒙古族传统文化变迁的轨迹以及变迁过程中所承载的蒙古人思想、认识、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层面的变化。
传统马头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现代马头琴之前马头琴类乐器的总称。现代马头琴是指20世纪50年代开始改革开始逐渐形成统一和规范的具有现代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