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一、(2018安徽江淮十校第二次联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送董判官 高 適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显得悲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
C.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边塞“多雨雪”“有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实写。
D.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的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2.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二、(2018河南许昌、平顶山联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雨后赠斯远 赵 蕃
[注]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著名诗人。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宋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谥文节。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 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 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发现新春之难,表现了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之坚定。 D.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4.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说它“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中的“警策”与“哲理”。(6分) 答:
三、(2018高考领航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9分)
蓦山溪·梅 曹 组
洗妆真态,不作铅华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黄昏院落,无处著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
月边疏影,梦到消魂处。结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细雨,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问花知否?
[注] 东阳:沈约,因其曾做过东阳太守,故称。沈约暮年形体消瘦。此处指作者自己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开门见山,不做任何铺垫,直接描写梅花,点明了梅花不事雕琢的天然本色。 B.三、四句描写梅花闲逸的姿态,就像一位佳人在天寒日暮时倚靠在修竹旁边。 C.“黄昏院落”五句,词人感慨梅花不喜欢热闹,只喜欢偏僻的黄昏院落、荒寒的环境。 D.“月边疏影”两句写月下梅影是稀疏的,梅花的凄冷消瘦让人为之痛惜。 6.从全词来看,词人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感情?(6分) 答:
四、(2018高考仿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9分)
[注]
也,试
齐天乐·送童瓮天兵后归杭
詹 玉
[注]
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倚担评花,认旗沽酒,历历行歌奇迹。吹香弄碧。有坡柳风情,逋梅月色。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
当时何限俊侣,甚花天月地,人被云隔。却载苍烟,更招白鹭,一醉修江又别。今回记得。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如此湖山,忍教人更说。
[注] 詹玉,湖北人。元军攻破临安后,鉴于对故国一直怀念,词人之友童瓮天在战后返杭时,词人作了这首送别词。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倚担评花,认旗沽酒,历历行歌奇迹”回忆了三件曾经的趣事,这些游玩乐事与下片的“却载苍烟,更招白鹭,一醉修江又别”形成对比。
B.“吹”“弄”二字用得极妙,作者用拟人和侧面烘托的手法,不直接写花草树木,而先写其色彩与香味,表现西湖的勃勃生机。
C.上片写杭州西湖景色,下片笔锋转向人事。“当时何限俊侣,甚花天月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作者后面无尽的伤感。
D.“却载苍烟,更招白鹭,一醉修江又别”从回忆转到现实,两人刚刚相聚又要分别,接着叮嘱朋友不要忘记自己。
8.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试举例分析。(6分) 答:
五、(2018甘肃重点中学协作体一模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9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两句直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
B.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C.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冷,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
D.上阕写的是离别前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的是词人想象中离别后的情景,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10.这首词的下片与《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词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
六、(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研共同体联考改编)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 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 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送张舍人之江东》表面写日暮,实际写心寒;表面写江水,实际写相思。两者皆为双关意义。 B.从《送严士元》首句中的“倚棹”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与朋友是偶然相遇。“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可以让我们想象二人在岸上携手谈笑之景。
③
②
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