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转词(多指介词结构,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少数指间接宾语) 5、表词(略同于英语中的表标语,主要指判断句,存现句的宾语); 6、司词(介词的宾语);
7、加词(一指当状语的介词短语,二指同位语); 8、前词(指代词所代的词语);9、状词(状语)。 次:《文通》说:“凡名代诸字在句读中所序之位曰次。”即:有相互关联的名词、代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不同位置。
1、 主次(主语);2、宾次(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 3、 偏次(偏正词组的修饰成分);4正次(偏正词组的中心词); 5、 同次(同位语);6、前次(同位语中位置在前的成分); 以上三组是相对的概念。
比:相当于英语的比较级。是模仿英语的结果。 D、顿、读、句 顿:(句子朗读时的小停顿); 读:(由主语、谓语组成,但又不能独立或半独立的句子形式) 句:完整的一个单句。
(3)《文通》的得失 A、成就;
1、第一部古汉语语法著作,古今来特创之书,奠定了我国语法学的基础;其后,章士钊的《中等国文法》、金兆梓的《国文法之研究》、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都是在其影响下的产物。今天语法已经甚嚣尘上了。
2、《文通》的方法与内容虽有模仿之嫌,但也多有创获。
就方法而论,语言材料丰富,较好的运用了归纳与演绎得方法,找到了不少汉语语法的规律。如: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等问题。
就内容而言,《文通》把汉语分为“虚、实”两大类,有一套语法术语,对后世研究汉语词类,开拓了新路。
B、不足;
1、研究方法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如:比较级问题。 2、重词法,轻句法。有训诂之积弊; 3、术语复杂,重复矛盾不少。(如词、次、比) C、参考书:
9
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张万起《马氏文通研究资料》
三、古代汉语历史语法的特点
总体说来,它是发展缓慢,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有变异性,二者的统一。
A、 上古汉语语法特点
1、 词类无明显的语法标志,形容词、副词有一部分具有构词
特征。前者如: 树:《论语》季氏有嘉树焉。(名词) 《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动词) 善:教人以善。(名词)有善人,有不善人。(形容词) 穷则独善其身。(动词) 后者如:“油然、沛然、莞尔”等;
2、 语气词使用由少到多。殷商较少,西周以后逐渐出现。甚
至几个连用。 《诗经·北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3、 词序是上古语法的重要手段。如: 《公羊传·成2年》“齐师大败。”(齐师是主动的) 《左传·哀11年》“大败齐师。”(齐师是被动的) 《诗经·竹竿》“岂不尔思?”(词序) 《诗经·击鼓》“不我活兮。”(词序) 《尚书·大诰》“民献有十夫予翼。” 4、 判断句表达不用系词。
5、 主动句与被动句形式上没有区别; 《公羊传·闵2年》“庄公死,子般弑,闵公弑【被动句式】,此三君死,旷年无君,设以齐取鲁,曾不兴师,徒以言而已矣。”
B、中古语法特点(晋——隋唐五代)
1、各类次均有语法标志。如:名词的“阿~、老~、~子、~头、~
儿”;动词的“着、了、过”;形容词的“~底(的)”;副词的“~地”;
2、四声别义(读破,东汉以后的郑玄、高诱、服虔、应劭之注释多用
之)如: 丧—平声,名词;《荀子·天论》“天子之丧(sāng),动四海,属诸侯。”
10
去声,动词;又: “万(物)变而不乱,贰之则丧(sàng)也。” 妻—平声,名词;《战国策》“吾妻(qī)之美我者,私我也。”
去声,动词;《论语·公冶长》:“以其子妻(qì)之。” 操—平声,动词;《左传·襄31年》:“犹未能操(cāo)刀而使割也。”
去声,名词;《汉书张汤传》“汤客田甲,虽贾人,有贤操(cào)” 3、词序正常化前置的宾语复回位。 《蔡文姬·悲愤诗》:“我曹不活女(你)。” 《南北朝小说》:“自尔莫敢近之。”〖古汉语表达为:莫之敢近〗 4,被动句进一步完善;“为??所??”式; 5、产生了处置式:“把、将”字句。 秦韬玉《贫女》:“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6、出现了名词、代词的复数形尾“们”,也作“门、每,” 《北齐·王劭·齐志》“渠们底箇,江左彼此之辞。” 【近代汉语的特点从略】
四、古代汉语语法学习的方法
1、古今比较法。以今知古,去同求异。 2、学习继承前人成果。如: 《史记》:“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伯祥《史记选》:“宁可答应了秦的要求,而让他负理屈的责任。” 《古代散文选》:“宁可许给秦国璧,使他负理屈的责任。” 第三种解释为:“把理屈的责任加给秦国。负,加也。” 第四种解释为:“许,答应;以负秦曲,来使秦负担理亏的责任。负秦曲,兼语式结构。”
通过比较,前三解认为“负”是使动词;欠妥。第四种解释认为“曲”是使动词,错误。
《说文》“负,恃也。”《段注》引文:“虎负隅,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又:“昔秦人负恃其居,贪于土地。”可见,负、恃同义,即“依靠、依恃。”所谓使动,乃后人的解释。
第二节 古代汉语实词的用法
一、古代汉语实词用法的一般情况 (一)古代汉语实词用法的特点
首先,古汉语实词的分类,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包括:名、
11
动、形、数、量、代,副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属于实词研究的范围,但古代汉语中习惯上放在虚词中讲解。
由于古代汉语没有印欧语言那么复杂的位、格、形态变化,所
以词语的结合更多的是受到语义因素的制约。正如黎锦熙所说:“国语底用词造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因而,“必须联系交际人的主体意识、语言环境、句子表达功能作动态的意念分析”,是一种“形而上的语言。”如:
《吕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前为动词,后为名词,只能靠上下文、语境来分析。
同时,古代汉语词量不足,而表达时修辞的需要,在一定的语
言环境中,也常常用一类词当作另一类词使用,暂时具有另一类词的意义和特点,或产生一种新的语法作用,功能增加,这种在交际中产生的灵活性,就是我们所说的活用。例如:
(1)腰百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名词动用〗 (2)乘坚策肥。《论贵粟疏》〖形容词用为名词〗 (3)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名词作状语〗
(二)、实词活用的主要特征
活用的前提是承认字有定类,词有定性。 其主要的特征是:
第一、语言环境的制约性;例如: 【欲】王者,【务】博其德。《孟子》〖“王”的前有能愿动词,..后有者字;“博”的前面有副词“务”,后面带宾语。〗
第二、活用词性的临时性;与词的兼类不同。活用是兼类的源
头,兼类是长期活用的必然结果。例如:
(1)至之市,而忘操之。《韩非子》〖动词,代词〗 (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助词〗 (3)大楚兴,陈胜王。《史记》 (4)大喜,笼归。《促织》
前两例的“之”是兼类;后两例的“王、笼”是活用。 第三、词汇意义的相关性;例如: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游水〗 (2)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谋攻》〖超过十倍,超过五倍〗
(三)、实词活用与语言发展的关系
第一、活用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某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使用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