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生心理问题是小学生在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失衡、失调和失误等心理状态不良、不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现象。心理健康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小学生心理问题已非常迫切,不容忽视。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的观察、座谈,我班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乐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冷漠。调查结果显示:看新闻遇到伤心、感人的事件时,51%的中年级学生、34%的高年级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表现出冷漠。常在早晨、傍晚上学或放学途中,看到相当一部分中、高年级的学生坐在白发苍苍的祖父母的小三轮车上,悠闲地吃着点心,宛如观光游览,上坡也懒得下车。
2、厌学。测验数据表明,30%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20%的学生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36%的学生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尚有10%左右的学生感到老师讨厌自己,厌学情绪呈上升趋势。
3、孤独。通过走访班主任及随机调查,40%-5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孤独导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使人不容易亲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4、焦虑。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20%的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出现考试焦虑现象。由于考试焦虑导致了学生水平的正常发挥,学业成绩的失真,甚至产生了严重的恐惧心理及作弊行为。
5、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自卑感特别重。失败的阴影笼罩着他们的心理;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灿烂的笑容。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长辈不好意思。
6、敌对。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25%-3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20%-25%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出虐待心态。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社会、学校、家庭甚至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身心素质基础等内因的作用,都可能使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1、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是直接导致小学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随心所欲的测试卷,漫无边际的拓展,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 2、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家长的溺爱、高期盼,这一矛盾体,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此外,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3、教师素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否认,现行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健康向上的教师有之,消极低沉的教师也不乏其人。教师的思想境界、执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
4、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三、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1、综合推进策略。我们在研究中努力做到五个综合推进,即:学校、家庭、社会综合推进;班级、课堂综合推进;中层、教师、同学综合推进;老师间的相互推进;同学间的相互推进等;相互借鉴,相互支持,共同提高。
2、整合渗透策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为有机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于家庭生活之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从尊重、理解、平等、民主出发,把一些灌输说教的内容以活动、体验、感悟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课堂教学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露痕迹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班队会、悄悄话信箱、心理咨询室、广播、板报、自编报、校会、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融合与渗透,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分类指导策略。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我们采用了重点辅导、榜样示范的方式进行指导。 (1)消除敌对和冷漠心理——沟通交流。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扬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
(3)消除焦虑与厌学心理——培养意志。消除焦虑与厌学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焦虑与厌学的心态,采用激励,榜样示范等树立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焦虑与厌学的方法,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