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基本模式的实践研究
内容摘要:
数学活动强调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前提,从实际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各种游戏情节的设计使幼儿自己主动探索和思考数学问题,把各种抽象难懂的数理逻辑概念“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数学认知这一领域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解决问题是幼儿数学认识重点,也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基本途径。为幼儿的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活动建立有机联系。《刚要》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对研究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的原则以及活动目标和活动过程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数学教学活动、目标制定、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幼儿已有经验
数学活动中强调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前提,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和思考,把各种抽象难懂的数理逻辑概念“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数学活动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到生活中解决问题。数学活动的前提是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而培养幼儿的兴趣在于让幼儿多动手,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入手,要注重手、口、脑并用,于是,在本学期的活动中,我们不断的实践,总结探索,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不断的创新才能更好的开展活动。本文就结合中班进行的数学教学活动,对设计中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目标制定和活动过程设计来阐述怎样进行中班就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活动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目标的确立可以明确活动的教育方向,引导活动过程的设计。在数学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上,我们可以从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目标等三个方面来制定。认知目标既数学方面的需要幼儿理解或掌握的目标;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既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及爱思考会主动动脑筋解决问题的目标;操作技能的目标既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等满足,又要能够给幼儿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教师应该考虑孩子在数学方面的已有经验进行设计。并且教师们的年龄层次、教学经验以及对数学教学的认知各异,对于如何设计一节数学教学活动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教师们在理论知识与教法学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所以在目标的制定上除了遵循以上原则,还要结合幼儿园《刚要》、《3—6岁指南》及《解读》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制定。
二、活动过程的设计 1、多元化的情境创设
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形式是孩子以游戏情境为主。心理学家指出探索、操作和活动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内驱力。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中班的孩子能一下子接受吗?答案是否定的。“学前儿童的数学教学计划,应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去探索、自由的操作,并由儿童来发
现。”①因此我们在确定了环节的架构后就要考虑每个环节中的设计各种情境让幼儿游戏和操作。中班的孩子动手和整理能力还不是很强,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简单、方便操作的材料,如:在“我来做围巾”中,先以小熊要送围巾给朋友,邀请孩子们一起来参与的情景吸引幼儿,再通过围巾模板,在“布料”上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作品完成后,教师又引导孩子发现:同样的布做同样的围巾,怎么会做出来的围巾数量不同,逐步引导幼儿发现角对角,边对边的裁量方法最节约最科学。这样,在情境游戏中,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2、目标化的游戏设计
按照游戏的性质可以将游戏划分为自由游戏,任务定向游戏,教师组织的集体游戏等三种类型。自由游戏也可以说是幼儿的个别游戏。在自由游戏中,教师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提供各种材料,创造一种游戏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让幼儿与材料的直接接触中,确定玩法,制定规则。在较宽松的条件下体验和探索,积累感性经验。教师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并作记录。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以不干扰的游戏为整则。 任务定向游戏也可以认为是小组分散游戏。在任务定向游戏中,教师按照游戏发展水平,将幼儿分成几组,有顺序地投放含有数学因素的游戏材料,并给予一定时间与空间,集中让幼儿体验某一方面的数形知识,积累感性经验。在这类游戏中,教师主要是观察幼儿提供更适宜的游戏材料,满足幼儿的一般发展和个别发展的需要。在教师组织的集体游戏中,游戏主题、教学要求更为明确,教师一般根据幼儿在自由游戏和任务定向游戏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时调整游戏的玩法、要求,帮助幼儿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以及整理、归纳感性经验。
三、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 注释:
①金浩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参考书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编: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2006年
2、首都师范大学出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
3、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2013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