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讲 植物激素调节
[考纲明细]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2.其他植物激素(Ⅱ) 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4.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课前自主检测
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
1.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叫做胚芽鞘,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P47—相关信息)(√)
2.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向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背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造成向光弯曲。(P48—正文)(×)
3.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P47—正文)(×)
4.植物体内没有分泌激素的腺体,说明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完全不同。(P48—知识链接)(×)
5.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运输称为极性运输。(P48—正文)(√)
6.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表现出顶端优势。(P50—正文)(√)
7.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茎>芽。(P50—正文)(×)
8.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P51—探究)(√)
9.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条件对基因组的表达无影响。(P54—小字)(×)
10.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P55—资料分析)(√)
(2015·安徽高考)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B.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C.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 D.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 答案 A
解析 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敏感程度大小依次为根>芽>茎,A错误;植物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积累到侧芽部位,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侧芽生长,其中生长素的运输为极性运输,B正确;生长素及其类似物既能疏花疏果,又能防止落花落果,C正确;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具有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D正确。
知识自主梳理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植物激素的概念
13植物体内产生,14产生部位运送到□15作用部位,16生长发育有显著影由□能从□对植物的□17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响的□
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8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1)合成部位:主要是□
19色氨酸转变而来。 (2)来源:由□
20生长旺盛的部分。 (3)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相对集中地分布在□(4)运输 ①横向运输
a.发生部位:根尖、茎尖等生长素产生部位。 b.原因:单侧光、重力等单一方向刺激。
21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22下端。23主动运输。②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极性运输是细胞的□ 24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③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
[特别提醒]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合成生长素的部位是尖端;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在尖端的下部。
2.生长素的合成与光无关。
3.生长素能透过琼脂片,但不能透过云母片。
4.生长素最早是从人尿中分离出来的,是因为人体内缺乏分解生长素的酶。 5.生长素是植物激素,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长激素是动物激素,成分是蛋白质。
[特别提醒]
植物激素一定是植物自身产生的,要与生长调节剂相区分。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4.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
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
01调节代谢的信息。 (1)作用方式: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
02促进生长,也能□03抑制生长;既能□04促进发芽,也能□05抑制发芽;既(2)作用:既能□
06防止落花落果,也能□07疏花疏果。 能□
09高浓度抑制)。 (3)作用特点:两重性(08□低浓度促进,□2.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因素
10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11抑制生长,甚至(1)浓度: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低时□会杀死植物。
12根>芽>茎。(2)器官: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敏感程度为:□(如下图)
13同一器官上,所起的生理功效□14不同。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
15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所起的生理功效也□16不同(如生长素的浓度②□
-617抑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促进)。 为10 mol/L时,对根、芽、茎的作用分别是□
18最适浓度。 ③图中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促进根、芽、茎生长的□
19既不促进也不抑制。④图中A′、B′、C′点对应浓度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作用是□
20促进作用,高于A′、B′、C′点对应的浓度低于A′、B′、C′点对应的浓度,表现为□21抑制作用。 则起□
22幼嫩细胞敏感,□23衰老细胞迟钝。 (3)成熟程度:一般来说□
24敏感。(4)植物种类:不同种类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
[特别提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