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沼气 营造生态家园
建湖县近湖镇农业中心
近年来,我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小康新村标准化”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以“一池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沼气能源建设,着力延长生态链条,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加快了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07年,全镇累计投入沼气建设资金511.5万元,其中国债项目资金200万元,新建沼气池2500余座。我镇胜利村去年被评为省级生态家园示范村。发展农村沼气,已成为我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卫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对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拓宽思路,做到“四个结合”,沼气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我们把新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以沼气建设、环境美化为突破口,不断拓宽沼气建设的工作思路,较好地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沼气建设与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相结合。我们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把沼气建设作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统一规划,将沼气建设与改厕、改圈、改厨融为一体,不断地加快生态家园的建设步伐。在沼气建设项
1
目的带动下,全镇已建成2个生态文明新村。胜利、高桥等五个沼气项目村中,7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胜利村夏舍组成为全省沼气建设的样板。
二是坚持沼气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通过大力发展沼气,推广使用替代能源,既有效地改变了农村环境面貌,又减少了农民生活用柴的消耗,极大地保护了不可再生资源和生态环境。据测算,通过沼气建设,全镇建池户可增收250万元,其生态效益更为可观。
三是坚持沼气建设与促进农业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把沼气与生态种植建设相结合,我镇高桥、胜利等村走出了“猪——沼——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通过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全镇生态有机蔬菜面积达到500亩以上。
四是坚持沼气建设与生态文明相结合。我镇通过沼气项目建设后,农村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群众深有感触地说:“烟囱不再冒黑烟、猪羊粪味闻不见,省了柴火省煤炭,做饭洗澡真方便……”
创新机制,狠抓“四个到位”,沼气建设已成为检验农村工作的重要方面。为使沼气建设这一“民心工程”惠及千家万户,我们切实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强化服务,狠抓“四个到位”,不仅为沼气建设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而且使之成为检验农村工作的重要平台。
一是领导责任到位。坚持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沼气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机制。成立了农村能源建设专职班子和具体人员。
2
二是宣传发动到位。在县能源办的指导下,我们逐村逐户进行思想发动,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培训班等各种方法宣传,组织村组干部、农村党员、群众代表到示范点观摩学习,让典型户现身说法介绍经验,算收入、比效益,调动了群众建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质量保证到位。狠抓建池质量的管理和监控,确保建一座成一座,确保项目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坚持持证上岗制,对技术人员进行规范操作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技术证书,无证者不得从事建池工作。技术人员负责“四包”,即包建池、包维修、包教会使用、包赔偿,并对每座池建立“三卡”,即档案卡、维护卡、反馈卡,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坚持责任追究制。谁出问题谁负责,并全额赔偿。
四是跟踪服务到位。以县能源办为依靠巡回在各用户点开展技术服务,组织有关人员深入沼气户定期进行“回头看”,及时解决产气不足、零配件损坏、安全隐患等问题,做到“小问题不出户,大问题不出村”,使群众明明白白建池,安安心心用气。加强网络服务体系建设,设立重点村农村能源技术服务站和村沼气维修服务点,供应各种沼气零配件。从日常管理、维护检修、技术培训到“三沼”利用实行一条龙服务,形成了沼气管护的长效机制。
2008年,我们继续争取沼气项目,为打造苏北生态能源第一镇作出积极的努力。
谢谢各位!
2008年2月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