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与细胞因子
颜光波 学号:2014221107100035
关键字:结核病,细胞因子,发生,免疫治疗,预后
摘要: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由T淋巴细胞介导引起Ⅳ型超敏反应,是危害公共卫生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肺结核患者体内细胞因子变化、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结核易感性是肺结核免疫学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肺结核病人在经过相关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机体本身的细胞因子会发生变化,细胞因子基因碱基的替换会增加肺结核感染率.肺结核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都与人体免疫密切相关,探讨肺结核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的变化对肺结核进展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近年来肺结核病人细胞因子的变化进行概述. 结核病的发生:
结核(Tuberculosis,简称TB)是常见并可致命的一种传染病,由分枝杆菌又称结核杆菌导致。结核通常感染并破坏肺以及淋巴系统,但其它器官如脑、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骨骼、关节、甚至皮肤亦可受感染。其他的分枝杆菌,如牛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卡氏分枝杆菌、田鼠分枝杆菌亦可引起结核,但通常不感染健康成人。结核杆菌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侵入呼吸道;少有通过食物、食器、器皿、被褥之类传播的。空气传播的主要形式是飞沫和尘埃。因为末梢细支气管的管径约为0.2mm,微滴菌核飞沫需要比较小(1~10微米)才能在室内空气中漂浮而不坠落,才有可能进入人体呼吸道的深部。微滴菌核飞沫中的结核菌随着在空气中停留时间的延长毒力逐渐减弱,致病力下降。结核病是一种传染病,那么传染病实际上是有三个环节,如传染源,传染源就是我们得的肺结核的病人, 通过他,然后再通过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传给我们健康人,那么健康人那就是第三个叫宿主,那么我们通过传染了以后,宿主的抵抗力这是关键, 为什么我们国家有很多的人会感染结核菌?那么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结核菌, 在这三分之一感染的人中间,大概有10%的人他会发结核病, 这就要靠我们机体的抵抗力。 机体的抵抗力里面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先天性抵抗力,一种是后天性抵抗力, 所以抵抗力很重要。抵抗力就要求我们健康人平时要注意锻炼,尽量不要太劳累,注意不要感冒。另外,我们还有一些病人,他本身患了其他的疾病,他也容易得这个病,比如患糖尿病、患一些免疫系统疾病,还有一些其他的疾病 。如果老年人,他也可以得这些病,小孩子,他也容易感染上这种菌。所以,这些情况决定了我们的机体的抵抗力,如果你的抵抗力好,你有可能一辈子都不得这个病,如果你的抵抗力比较弱,那有可能你就容易得这个病。 发展
结核菌首次侵入人体主要是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并在此繁殖,称为“原发感染”。原发感染处形成原发病灶,结核菌从原发病灶中沿淋巴管进入到血流中,叫做“血
行播散”。结核菌通过血行播散进入各脏器中,有的立即发病,发生严重的粟粒型结核病和结核性脑膜炎。有的结核菌潜伏在各种器官内,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发病,称为“继发结核病”,也叫“内源性发病”。 但是,近年来证实,如果多次、大量感染结核菌,也能形成“外源性发病”;结核病这里面绝大多数的,95%以上的都是肺结核,那么肺结核实际有不少是有传染性的,所以最后定的是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那么在肺结核病里面,估计大概有30-50%是有传染性的,这样一些传染性主要就是在痰里面查到结核菌的病人,包括涂片里面查到结核菌,叫涂片阳性,还有在培养液里面查到结核菌,那么叫培养液阳性,这样一些病人有传染性。那么是不是查不到结核菌就没有传染性?这个也不对,那么在有些没有查到结核菌的这样的肺结核病的病人中间,还有一些他有传染性的,只不过我们现代的手段还没有把它查出来,它是排菌的,但是我们这些手段没有办法把它检测出来。 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抗结核的天然抵抗力,由体表和体内防御系统组成,是非特异性免疫。如体表屏障;呼吸道的纤毛上皮;肺泡巨噬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等。根据HLA与结核病关联的研究,发现某些位点多见于结核病人,而同卵双胎中两人均患结核的发病率远高于异卵双胎。这些事实提示结核易感性(即天然抵抗力低下)是遗传的,这是发生结核病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感染结核杆菌后可以终生不发病,其中除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外,非特异性免疫力亦起一定的作用;机体受结核杆菌免疫原刺激后产生的针对该病原体的抵抗力,是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起决定性作用,体液免疫无重要影响。自然感染结核菌后机体可能有一定的获得性免疫力,这由R.科赫的实验得以证实。他给未经过感染的豚鼠注射一定量的结核菌,发现注射局部反应发生较慢但很强烈,甚至形成全身进行性结核病而致死;而给已感染的豚鼠注射结核菌后,局部反应发生快而消退也快,不蔓延至全身,此即\科赫氏现象\。但是,自然感染既有当时立即发病的危险,另一方面,感染后体内存在原发病灶,在某些不良条件影响下,随时都可能由\内源性复燃\而发生活动性结核病。因此,自然感染是弊(发病)多于利(脆弱的获得性免疫力),应用卡介苗(BCG)注射而成的获得性免疫则是利(保护力)胜于弊(卡介苗副作用等)。
目前认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或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休克是由于细菌内毒素刺激机体产生过量TNF-α,引起发热,心脏、肾上腺严重损害,呼吸循环衰竭,甚至引起死亡,其TNF水平与病死率正相关。其发病机理可能是TNF刺激内皮细胞,导致炎症、组织损伤和凝血。TNF也是急性肝坏死的重要因素。病毒性暴发型肝衰竭外周血细胞诱生TNF,IL-1活性升高,且与病情程度相关。目前有关TNF介导内毒素性休克的机理还不很清楚。有认为TNF能促进吞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IL-1和白三烯,导致DIC和内毒素休克。TNF抗体(抗血清或单克隆抗体)在小鼠、家兔和狒狒体内均有效地阻止致死性内毒素休克的发
生。TNF还具有类似IFN抗病毒作用,阻止病毒早期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并与IFN-α和IFN-γ协同抗病毒作用。另一方面,TNF诱导HIV-1基因在T细胞中表达。TNF在HIV感染的CD4+细胞中活化或诱导NF-Κb,NF-κB结合于HIV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的增强子部位,活化HIV基因,可能与艾滋病发病有关。艾滋病患者单核细胞TNF-α产生增加,血清中TNF-α水平升高。此外,TNF还表现出抗菌和抗疟疾的功效;(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受体与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病人的脑组织中发现有具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细胞。多发性硬化病人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受体的浓度明显增高。多发性硬化活动期病人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受体浓度高,而稳定期降低。但多发性硬化病人脑脊液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受体的水平高低与多发性硬化诊断、病情的严重,以及与多发性硬化病情的活动程度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受体与白血病及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在上述疾病中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受体明显升高,病情缓解时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受体水平下降。3)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受体与艾滋病(AIDS)及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患此种病时,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受体升高并且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受体水平与CD4细胞数呈负相关。(4)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受体与器官移植排斥:此时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受体水平可动态反应患者对移植物及其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活动期SLE,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受体明显升高。(5)多发性硬化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受体与白细胞介素-2的关系:多发性硬化中抗原激活T细胞亚群的扩张需要白细胞介素-2的合成和分泌亲和力较高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受体的表达。激活的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单核细胞均有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表达,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受体和白细胞介素-2关系密切,在某种程度上可反应病人细胞免疫的活动程度,并不能反映病人临床病情的严重程度。 治疗
1、早期。早发现、早治疗,对治愈肺结核病人不仅有利,而且非常重要。因为肺结核病的早期病变,是肺泡内结核菌开始繁殖,导致炎性细胞浸润和渗出,肺泡壁充血,肺组织尚未被破坏。因此,应用抗结核化疗后,由于病灶内血液供应比较好,有利于药物渗透进入病灶内,直接杀死病灶中的结核菌。同时,病变早期,巨噬细胞活跃,能吞噬大量结核菌,有利于促进炎性物质吸收和组织修复。 2、联合。联合用药是合理化疗的基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应用,可利用多种抗结核药物的交叉杀菌作用,增加药物的协同作用,避免和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有人报道,链霉素与氨柳酸联合,链霉素的抗菌力增加2~4倍,将氨柳酸的抗菌力提高6~10倍。 3、适量。每一种抗结核药物都能发挥最大效果、病人的身体又能接受、不引起毒副反应的剂量为适量。剂量过小,不能抑制、杀死结核菌,并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影响疗效;剂量过大,会增加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的频率。为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根据病人年龄、体重,参照抗结核药物的
剂量表,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适当的治疗剂量。 4、规律。按照《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上规定的化疗方案,在疗程规定的时间里,坚持有规律地用药,是化疗成功的关键。按规定的化疗方案,规律用药,可保持稳定、有效的血浓度,以达到杀灭结核菌的作用。不规律用药,时服时断,导致血浓度高低不一,在药物低浓度下,达不到杀菌抑菌作用,反而会诱发细菌的耐药性。 5、全程。病人应用抗结核药物,是否能按规定的疗程坚持用药,与结核病的复发率有密切关系。病人应用抗结核药物后,许多症状如咳嗽、咳痰等可在短期内消失,用药2个月左右大部分结核菌被杀灭。但此时尚有部分结核菌和藏在病人细胞内的结核菌仍然存活,只有坚持全疗程的用药才能最终杀灭所有结核菌,达到减少复发的目的。 6、督导。在医务人员督导下短程化疗(简称DOTS),是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是全世界结核病化疗中行之有效的方法。督导的核心就是发现和治愈涂片结核菌阳性的病人,特别是初治涂片阳性病人,他们是传播肺结核病的传染源。 预后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病程长且病情变化大。判断肺结核的预后,要全面观察和分析:
1) 全身症状:主要观察了解结核的一般中毒症状,如发热、盗汗、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症,经及时用药治疗,渐有改善示好转,反之则为恶化。 2)X线检查:X线的检查不仅可确定病变位置、范围、性质,而且可动态观察变化,在观察病灶变化中极为重要,尤其是一些无症状的患者更为重要,胸透与胸片结合更好。经治疗若病变吸收消散,由渗出性(云絮状密度低、边缘模糊)变为增殖性(密度增高边缘清楚),病变均示好转 ;若由增殖性变为渗出浸润范围扩大,或出现溶解播散、空洞形成,则是恶化的表现,预后差。
3)痰菌:原痰菌阳性,经治疗后,多次查痰结核杆菌阴性表示好转,以后又排菌为恶化表现。
4)血沉:病变好转,稳定者,血沉正常;如血沉增速者表示病变活跃,但临床所见,活动性肺结核血沉并不一定增快。
结语:结核病是一种迟发性的细胞免疫反应,结核菌感染人体后,作为一种特异性抗原,刺激巨噬细胞释放TNF_a和多种细胞因子,同时促进T淋巴细胞分化繁殖,释放大量的sIL_2R人血,这两种细胞因子在结核病的发展与分期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体内重要的调节因子,有望对结核病的快速诊断提供一项有价值的新指标。TNF是控制结核杆菌感染的重要前炎症细胞因子,它的抗结核作用其他细胞因子无法替代。
1. A Zganiacz,M Santosuosso,J Wang,... -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 2004 - 被引量: 208 2. TNF-α is a critical negative regulator of type 1 immune activation during
intracellular bacterial infection
3. A Zganiacz,M Santosuosso,J Wang,... -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 2004 - 被引量: 194
4. Zganiacz A, Santosuosso M, Wang J et al.TNF-alpha is a critical negative regulator
of type 1 immune activation during intracellular bacterial infection. J Clin Invest 113:401-413
5. A Zganiacz,M Santosuosso,J Wang,... -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 2004 - 被引量: 149
6. WW Yew,CC Leung -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2006 - 被引量: 128
7. WW Yew,CC Leung -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2008 - 被引量: 117
8. Y Wingwai,L Chichiu -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2009 - 被引量: 114 9. PL Lin,A Myers,L Smith,... -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 2010 - 被
引量: 109
10. A Zganiacz,M Santosuosso,J Wang,... -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 2004 - 被引量: 108
11. PL Lin,A Myers,L Smith,... - Arthritis & Rheumatism - 2010 - 被引
量: 105
12. NM Price,RH Gilman,J Uddin,... - 《Journal of
Immunology》 - 2003 - 被引量: 100
13. M Jacobs,D Togbe,C Fremond,... - 《Microbes &
Infection》 - 2007 - 被引量: 84
14. CL Daley -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2010 - 被引量: 63
15. XY He,L Xiao,HB Chen,... -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 - 2010 - 被引量: 57
16. VFJ Quesniaux,M Jacobs,N Allie,... - 《Current Directions in
Autoimmunity》 - 2010 - 被引量: 48
17. BDDS Silva,EBD Silva,IPD Nascimento,... - 《Vaccine》 - 2009 - 被
引量: 27
18. D Shitrit,G Izbicki,SA Bargil,... - 《Lung》 - 2006 - 被引量: 22 19. A Ottaiano,E Leonardi,E Simeone,... - 《Cytokine》 - 2006 - 被引
量: 22
20. Y Fujiwara,N Takahashi,H Koto,... - 日本呼吸器学会雑
誌 - 2004 - 被引量: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