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
一、单选
1、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广义的学前时期0~6岁,狭义的是指3~6岁。 2、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3、实验法可以为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等等。
4、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5、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入手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7、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8、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也可能出现儿童和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 9、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所以,转折期也叫危机期。
10、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11、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儿童可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12、9~10个月的婴儿能够听懂一些词,并作出相应的动作;七个月大的孩子会分别用不同的声音招呼别人。 13、1~3岁称为先学前期,有了最初的独立性,学会直立行走,但还不自如。 14、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开始真正形成的。 15、2岁左右出现游戏萌芽。
16、2~3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人际关系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7、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是具体的,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 18、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
19、具体形象思维是学前儿童思维的典型特点,在中班尤为突出。
20、5~6岁的大班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是明显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尤其是五岁后。 21、2岁以后,有意注意开始萌芽。
22、定向反射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出现,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 2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24、学前儿童主要依靠知觉认识世界,视觉又是学前儿童主要的感知渠道。
25、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回忆叫临时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26、两种典型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二、名词
1、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
3、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动觉与平衡觉等。
4、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以感觉作为基础产生的。
5、视觉敏度:是指精确的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诧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6、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7、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时发生错误。 8、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
9、言语:是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10、自我意识:关于个体对自己所做作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11、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12、依恋:是婴儿寻找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三、填空
1、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额两个特点。
2、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3、注意是一种定向反射或探究反射,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4、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调活动中,幼儿对几何形体知觉的效果最好。 5、六个月婴儿已经有了深度知觉。“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 6、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存,这种现象称为“幼年健忘”。3~4岁后出现可以保持终生的记忆。 7、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⑴、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⑵、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8、一岁半~2岁儿童出现想像的萌芽,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的。 9、思维的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
10、言语发生的标志是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
11、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对词义理解的确切和加深。 12、幼儿疑问句产生最早。
13、4岁以后,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步形态。 14、从功能上看,内部言语的特点是不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对自己的言语。 15、幼儿晚期,能较多地调节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
16、幼儿控制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还常受周围情景的左右。 17、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出生后4~5个月),是儿童有意动作发生的主要标志。 18、行动过程中的坚持性,是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主要指标。
19、3岁幼儿坚持性发展的水平是很低的,坚持性有明显质变的年龄是4~5岁。 20、个性的特征主要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
21、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 22、托马斯?切斯将儿童气质分为:①容易抚育型 ②困难抚育型 ③起动迟缓型
23、性格的结构: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24、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特点是进步性。 25、“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嗅觉的适应现象。
四、简答
1、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⑴、注意的发展和“可以永久性”的认识密不可分。⑵、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⑶、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⑷、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
2、幼儿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3、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⑴、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⑵、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⑶、记忆容量的增加,包括记忆广度、记忆范围、工作记忆。⑷、记忆内容的变化。
4、无意想像的特点:⑴、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⑵、想像的主题不稳定。⑶、想像的内容零散、无系统。⑷、以想像过程为满足。⑸、想像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5、4~5岁儿童想像的特点:⑴、想像仍以无意性为主。⑵、想像出现有意成分。⑶、想像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⑷、想像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6、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⑴、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⑵、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⑶、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⑷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7、根据幼儿言语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培养幼儿口语发展中,应该注意:⑴、激发幼儿言语交往的需要。①、亲子之间的交往。A、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及早对孩子说话。B、养成对孩子言语的敏感性。C、善于倾听幼儿的谈话。②同伴之间的言语交往。③、师生之间的言语交往:创造言语交往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
言语活动的双向交往。⑵、讲究教法。⑶、鼓励言语创造性。⑷、培养“前读写”兴趣。
8、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⑴、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⑵、首尾规律。⑶、近远规律。⑷、大小规律。⑸、无有规律。
9、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⑴、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⑵、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⑶、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⑷、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10、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征:⑴、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⑵、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策略控制。⑶、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11、学前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的特点:①、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②、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③、儿童移情能力的水平是随儿童完成任务难度而变化的。④、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
五、论述
1、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⑴、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的愿望。⑵、游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活动方式。⑶在正确组织的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①、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②、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③、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2、联系实际说明哪些方法能帮助幼儿控制情绪? 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
六、案例分析
1、一些家长反映孩子2岁以后不像一岁前那么听话,特别是两三岁的时候,常说“我自己来”,行动上有自己的主意,不听从成人的嘱咐,不让做的事情偏要做,家长很头疼,不知应该怎样教育。
请你根据学前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帮助家长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⑴、案例中的孩子的表现说明了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何种特征?⑵、这一主要特征出现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有什么重要意义?⑶、成人应该怎样正确的教育儿童,如果教育不当对儿童心理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答:⑴、出现最初的独立性。2岁左右,孩子知道“我”和他人的区别,在言语上逐渐分清“你”、“我”。在行动上要“自己来”。 ⑵、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它表明,儿童心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特征: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语言交际,能进行思维和想像,有了自我意识。人类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特点,才能够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才真正开始形成人类全部心理机能。 ⑶不能粗暴的对待他,虽然他力气小最终抗不过大人。但如果形成对立的关系,孩子将养成执拗的性格。或反之,将形成懒惰、依赖,没有独立愿望的不良性格。
2、玲玲是一位聪明好学的学生,她想像哥姐那样参加合唱团上台表演。有一天,她对妈妈说自己参加的合唱团,还上台表演了。她的妈妈听了很高兴,打听了却没有这回事,妈妈十分生气说:“从小就说谎,长大了还了得!”玲玲非常委屈。问题:⑴、玲玲真像妈妈说的那样爱撒谎吗?如果不是,孩子的表现说明儿童心理发展中想像的何种特征。 ⑵、为什么幼儿会出现这种现象? ⑶、玲玲的妈妈的认识给人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⑴、不是。混淆假象与真实是幼儿想像的夸张性的特征。
⑵: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对想像的影响。③、想像表现能力的局限。 ⑶:①、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水平。②、不能粗暴对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