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是决定一个人的行为的准则。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思想也是关系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法的重要体现。
培养一个人良好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三观,是人成为人才的基础。正确的思想观念,能指引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更好的为人处世。而在教学阶段,是人养成良好的思想最重要阶段。但由于现行的的教学制度是以知识成绩为主,缺乏了对儿童思想教育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儿童教育的早期阶段,是儿童初步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同时也是他们心理发育的成型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作为家庭的宠儿,全家人的期望,父母一心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够取得成功,害怕他们受到委屈与挫折,进而一再的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这样不仅会使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还会对孩子优良思想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学校素质教育对小学生积极思想形成的重要性。
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社会科技的发展,当代小学生正处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当前小学生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和老人娇生惯养。而这必然会导致其思想品德滋长了一些不良倾向。首先,父母的溺爱导致小学生自私自利心理日趋严重。由于对孩子的过分关心,父母生怕孩子受到一丁点伤害,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这就容易导致一些孩子患有自闭症。在一方面,由于把孩子当做心肝宝贝,所以觉得自己的孩子做什么都优秀,因此,孩子有了一点好的表现或者进步,便会夸赞不已,有时还会在别人面前炫耀,这必然会使孩子养成自负的不良倾向。不懂得礼让、不懂得孝悌、难以沟通教育,成为了多数孩子的共有的缺点。
仁义礼智信、忠义、孝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现代文明也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把传统文化精神融入现代教育,不但补充教育在思想教育方面的短板,还能对弘扬传承传统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仁” 以人为本 人性关怀
“仁”的精神也就是人性与人道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儒家以“仁”为道德之源,这对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就人的本质、永恒的存在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谐、合作,较之于人与人之间有时难以避免的冲突、竞争来说,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方面,具有更高的价值。其二、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道与人性的价值,都是终极的最高的价值。任何科学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政治经济措施的建构与实施,都不能违背人道与人性的原则,都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与尊严为代价,否则就是不道德的。在崇尚科学技术、提倡竞争的当代社会,尤其需要强调“仁”的道德原则,以便使科学技术与竞争机制更好地为人道与人性的根本目的服务。
传统文化的仁爱精神还不止于对自己同类的爱,再进一步,还应推广到对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当今,世界范围的自然生态平衡正面临工业技术文明带来的普遍危机,有识之士深表忧虑,自发地组织起来,大声疾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稀有动物。儒家提倡的“仁民而爱物”的精神,对于建设当代生态伦理道德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为孩子培养仁爱之心,是为孩子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核心。在现代教育中,多组织孩子参加植树、爱心捐助等活动,并对此加以引导,让孩子种下爱心的种子,能关心关爱他人。 “义” 公平正义 坚守原则
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确立一个社会的“义”,并且培养公民对“义”
的自觉和信念。今天,我们一方面要赋予“义”以新的具体内容,例如社会公平、公正、公益等,另一方面要重新唤起人们“义”的自觉和信念,也就是要树立道德正义感和道德原则立场。当今社会,许多腐败堕落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固然有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得力等外部原因,另一方面,当事人内心丧失起码的道德正义感和道德原则立场,不把“义”当回事,不辨“义”与不“义”,也是重要的内因,腐败其实就是对正义和道德原则的践踏和破坏。
在现代教育中,首先在教学活动中要公正公平,为孩子们做出一个榜样。增强对孩子的法律知识普及,多参加普法活动或者组织法律人士对孩子们进行课堂教育。为孩子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氛围,让他们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坚守着公平公正的原则。 “礼” 恭敬尊重 礼仪文明
礼仪,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而言,礼是这个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对个人而言,礼则是其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助“礼”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来对公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特别是恭敬、尊重品质的教育。例如对国家的恭敬,对职业的恭敬,对顾客的尊重,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等等,都可以在一定形式的“礼”中得到体现。
培养孩子的礼仪,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者,懂得谦让,是为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智” 崇尚知识 追求真理
崇尚知识与智慧,必然重视学习与教育。孔、孟都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可以说是提倡全民教育的先驱。“孔门四科”和“六艺”等教学内容,体现了对学生德、智、体、美、情的全面教育,可以说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典范。他们的教育理念本身,体现了一种道德的而非功利的精神。古代儒家留下的许多有关教育和学习的格言和教诲,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无常师”、“教学相长”、“不耻下问”、“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知人论世”、“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等,都是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即使在当代社会也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能为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精神,让孩子有方法、有兴趣的去学习科学知识。
“信” 忠于职责 诚实守信
所谓“信”,即诚信。儒家把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信”的道德要求,内涵很丰富,包括说话算数,言行如一;尊重事实,反映真相;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等等。与“信”相反的便是表里不一,背信弃义,虚伪欺诈,不守信用,不负责任。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诚实守信的优良道德传统,历史上传诵着许多诚实守信的动人故事。继承发扬诚信的道德传统,在当今社会显得更加迫切。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诚信的缺失和信用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和隐患。中国传统儒学关于诚信的思想,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时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价值资源。
把诚信教育融入现代教育中,把孩子培养为一个诚实守信,有契约精神的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还是在现代教育中,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能发挥它不可估量的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也是我们的责任。现代教育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我们美好的社会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