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四根据巧推理突破观点推断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
“轴心时代”的概念是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及目标》一书中提出的,指公元前8至2世纪这六百年间,印度、中国、古希腊、伊朗和以色列地区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或宗教家,由他们提出或在其手中成型的思想观念,奠定了各大文明之后两千多年的走势。按照这一论说,“轴心时代”思维方式一直在深刻影响我们,或者说我们的精神生命一直为其所塑造。
这种论说虽提供了学术话语上的一些便利,却不乏局限性和束缚性。因为它很可能遮蔽或淡化了“轴心时代”之前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例如埃及文明崛起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文明大约也在同一时期兴起。不仅有大量的文献,而且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和遗址,来证明这两个文明的存在和演进以及当时文化之高度发达。中国文明的诞生相对较晚,但也早在公元前8世纪之前就相当发达了。夏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至11世纪黄河中下游一带存在过的商,有大量青铜器传了下来,也有不少相关文献流传至今;公元前11到公元前8世纪之间的周是更伟大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
历史上的“西方”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并非现在欧洲和北美等地所能涵盖。现代西方文明有两个源头,即古希腊和希伯来文明,都属于“轴心期”文明。但西方文明最终的起源还可往前追溯到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这两个文明都是希腊和希伯来文明的祖先。
古希腊和希伯来文明均非原生文明,而是因毗邻埃及和两河流域这两个原生文明,利用其技术、理念成果崛起的后发或次生的文明。众所周知,亚非大陆产生了四大原生文明,即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四大文明”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大平原或水网密布的大河中下游及三角洲地区,而非诞生在希腊或巴勒斯坦那样的干旱、贫瘠且交通不便的土地上。
古希腊曾是一片荒蛮之地,只是在大量引进东方元素,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和技术等方面发生“东方化革命”以后,才发展壮大起来。同样地,希伯来人的先祖在两河流域学到了很多东西,《圣经》中的创世纪、大洪水、诺亚方舟等故事便是最明显的例子。再后来,游牧的希伯来人又客居埃及几百年,学会了农业和定居。
完全可以说,没有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便没有古希腊和希伯来文明;同样地,中国文明在“轴心时代”之前,已有夏商周的丰厚积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时兴的学术概念,便有意无意地夸大其重要性。那几百年里产生了老子、孔子、佛陀、以色列先知和希腊哲学家,的确非常重要,但之前的文明历程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同样居功至伟。“轴心时代”概念的确给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但我们不能受其束缚,跟在西方学者后面亦步亦趋,过分夸大“轴心时代”的重要性,仿佛之前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
1
(阮炜《如何看待“轴心时代”?》,有删改)
1.下列对“轴心时代”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轴心时代”是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在他的论著《历史的起源及目标》中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
B.“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至2世纪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其间世界四大文明都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
C.在“轴心时代”,先后诞生了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或宗教家,包括老子、孔子、佛陀、以色列先知和希腊哲学家。
D.“轴心时代”学说认为,“轴心时代”的思维方式影响十分深远,我们的精神生命一直为其所塑造。
[解析] “世界四大文明”错。原文中的“四大文明”是早于“轴心时代”、出现在亚非大陆上的文明,而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所说的一大批杰出人物均出现在“轴心时代”。
[答案] B
2.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
A.世界四大文明是指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中华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它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原生文明。
B.大量文献、出土文物和遗址可以证明,远在“轴心时代”之前的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就已高度发达。
C.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较晚,但在“轴心时代”之前,夏商周时代就已经有了相当丰厚的文明积累。
D.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都属于“轴心期”文明,它们是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后发或次生的文明。
[解析] “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较晚”错,原文是“中国文明的诞生相对较晚”。
[答案] C
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
A.河流对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尼罗河、两河、黄河和印度河是世界四大文明的母亲河。
B.古希腊曾经发生过“东方化革命”,在宗教、哲学、文学等方面大量引进两河、中国、印度等东方文明的元素。
C.《圣经》中的创世纪、大洪水等故事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它们可以证明两河流域文明是希伯来文明的源头之一。
D.“轴心时代”的重要性被过分夸大,导致此前人类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被这一时兴的概念人为地遮蔽了。
2
[解析] B项,古希腊引进的东方元素不包括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C项,不能说“创世纪”这一类故事是历史事实。D项,所述并非事实,原文相关内容中有“很可能”“我们不能”等词语。
[答案] A
二、(2019·济南市高三质量评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普通群众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然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
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就单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想观点。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当代普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二是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当代人的解读,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
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花之感。比如,“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出现了一百多次。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孔子对“仁”的含义回答不尽一致。如不进一步深入研究,仅阅读文本很难弄清“仁”的具体内涵。
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是基本规律,但更要善于学习,掌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不能同于专家学者的专业研究,否则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会望而却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3
(摘编自郝英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背诵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不是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所在的途径。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历经了五千年岁月沉淀,所以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领域文化间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处于动态的发展融合过程。 D.普通群众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就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张落到实处。 [解析] A项,根据原文第一段,文章并没有否定“背诵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中的作用。B项,强加因果。D项,表述绝对。“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不一定“就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张落到实处”。
[答案] C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话,意在引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B.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专家的作用,有准确的写作指向。
C.文章以“仁”为例证,是为了证明经典文献书写体例增加了读者理解难度的说法。 D.文章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清晰地阐明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的困难所在。 [解析] “着眼于专家的作用”错。根据原文中“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普通群众。
[答案] B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中。 B.要正确解读经典,必须严守原典这条“红线”,不能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 C.语录体的体例使《论语》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增加了理解难度。 D.普通群众如果不遵循自身特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将会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 [解析] 偷换概念。根据原文“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会望而却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可知,是普通群众拒传统文化于千里之外,而非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
[答案] D
[论述思路]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重点论述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面临的问题。第一段从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谈起,指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第二、三、四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普通群众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困难:一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二是阅读经典文献存在语言障碍;三是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最后一段做总结,分析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