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联络方法及协调会制度
建立定期协调会制度。根据监理单位安排定期召开例会,会议作用是协调进度、质量、安全、工序交接等,并传达业主指示、监理的要求、政府的规定等。根据业主及监理要求,及时进行各方面工作安排。
4、计划管理
(1)进度计划的编制执行
应根据合同的工期规定编制总进度计划并定出过程中的控制节点,以便监控。总进度计划的编制要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网络计划。充分利用计划中的自由的时差,抓住关键线路上的重点工作,确保施工的连续性和均衡性。总进度计划一旦经业主批准便须全力贯彻执行。建立计划体系,加强现场信息传递和反馈,加大现场管理和调度,合理安排材料、设备的进出场。定期地召开现场调度会和协调会,及时解决资源矛盾、配合矛盾和作业环境矛盾,保证工程顺利施工。此外还须依据总进度计划,编制详尽的物料采购、物资试验、月、周进度计划及分项工程进度计划。 (2)进度计划的检查和控制
计划要求制定后,要在生产活动中定期(月、周)和不定期的检查,计划、统计员如实记录实际进度和资源消耗,记录方式采用“节点着色法”和“实际进度前锋线”,并与进度计划图作比较。通过检查结果的研究,发现计划提前和拖期的原因,研究措施,补救拖期。在计划执行中,召开定期协调会议,促使计划中的动态平衡,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保证计
划目标的如期完成。
5、质量管理
针对本工程特点,依照ISO—9001国际标准,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工程质量管理。
施工中应实行自检、互检、专检制度,在分项工程完成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相关项目的技术复核和隐蔽验收。
根据本工程特点,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确定工程关键部位的质量控制点,明确各职能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质量责任制。各职能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国家规范和有关规定进行工程施工和验收。进场后应立即对原有测绘部门提供的工程轴线桩位和水准点进行全面复测,待复测合格后签发工程测量复核单并请业主方和设计方共同签证。隐蔽工程应提前48小时通知业主或其代表进行,待验收合格并在有关的验收记录上签证认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在每一个分项工程施工完毕后,应在自检互检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该分项工程技术复核,待复核通过并在技术复核记录上签证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八、主要工序施工方案 (一)施工准备工作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对整个过程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本工程特点,施工准备主要从技术准备、现场准备、物资设备、劳动力准备及地方协调五个方面入手。
1、技术准备工作
(1)由技术负责人组织主要人员进一步熟悉、会审施工图、设计资料、招标文件、施工验收规范,做好设计技术交底准备和编制详细施工组织设计。
(2)进一步踏勘施工现场,熟悉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设计勘察所定施工定位桩,测量定位,做好施工临设场布置工作。制定工程建筑材料的抽样试验及不同标号砼级配试验计划及准备工作。
2、物资设备准备
(1)迅速落实临设搭建材料、水电配套设施。 (2)落实工程施工机具及周转材料、工艺制备的计划。 (3)落实需加工的结构配件计划。 3、劳动力准备。
(1)以工程项目部为核心,建立精干专业施工队伍,组织劳动力进场。 (2)向施工技术人员及班组进行施工技术交底。
(3)迅速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好上墙、考核工作。 4、施工现场准备
(1)首先做好施工现场的控制网测量及复核工作。 (2)现场“三通一平”,已落实。 5、地方协调
主动协助业主监理做好施工协调工作。本工程施工任务紧,交叉作业多,协调难度大。我项目部要主动配合各施工单位及各管理单位进行协调工作,保证该工程能及时有效进行实施。
施工前期准备工作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工作,它有阶段性和连贯性,必须在项目部的组织下,地方政府的配合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二)测量放样
1、测量放样人员的组织
测量放样是工程施工质量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为此成立专门的测量放样小组,由具有理论和实际施工经验的测量工程师任组长,并配备3名有实践经验的测量技术人员成立该小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测量放样和跟踪复核。
2、测量仪器配备
经纬仪 “DT300” 1台 水准仪 “NAL100” 1台 钢卷尺 50m 1支 其它:测量设备、水准尺、花杆等。
以上仪器,在施工测量前均经验定机构校验合格后使用。 3、测量放样步骤及要点
(1)由工程技术负责人负责建立测量放线班组,全面准确提供施工各阶段所需的测量资料和控制桩。
(2)施工测量前业主会同设计单位、监理工程师向施工单位进行设计技术交底、高程控制点等资料的交底,并做好现场实地领桩、交桩手续。 (3)施工测量人员把主要测量标志统一编号,并绘制在施工总平面图上,注明各有关标志相互间的距离、高程及角度等,且进行复核验算,以免发生差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