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1)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继续推行“教 、学、 做”三维一体的“三明治”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证40%左右的教学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开展动脑、动嘴、动手,即“三动”。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的核心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大力推广启发式、讨论式、项目式、小组讨论、微视频、课堂反转等教学形式,构建适合不同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系。通过案例、模拟、互动等教学方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将“教学”变为“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将前沿专业行业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融入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学院鼓励教师面向行业企业承担课题,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技术钻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到2017年,每个系(部)教师、学生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研究的课题或合作项目不少于2项。到2020年,每个系(部)该项课题或合作项目不少于6项。
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专业单一型向多专业融合型转变。
(2)改革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33
建立多样化、多元化的成绩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习作质量、试验流程和期末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从2015年下学期开始,在全院推行期末“无纸化考试”、“教考分离”和“无人监考”制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出题和评价,以口试、实验项目取代期末一次性笔试。建立试题题库制,拓展“一科多卷”考试模式,增加非标准答案试题比例。注重过程和能力考核,加重过程考核权重,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通过考试形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6.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以创建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因裂变孵化基地和海峡泉轻大学生创业园等教学改革项目为抓手,引领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协同育人机制。
(1)精心谋划,组建创业学院
融通教育教学资源,科学合理规划,组建创业学院,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强化GYB创业意识培训,深化SYB创业能力培训,指导学生参与创业竞赛,发挥学生特长,实现创新、实践与分享,爆发创新活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推进学院的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和带动学院就业工作,提升就业质量。
34
(2)强化服务引导,推进基因裂变孵化基地建设 在学院内,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因裂变孵化基地(以下简称孵化基地)。孵化基地将为我院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给予免场地租金、水电、网络宽带和物业等费用,给予无偿赞助、无息贷款、投资入股等形式的资金支持,配备创业指导教师和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等政策支持。
到2017年,每个系、部至少组建以学生为法人的创业公司10个,全院至少组建以学生为法人的创业公司60个以上,将孵化基地建设成为融我院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在全市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泉州市创业孵化基地”、“泉州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每个系、部至少组建以学生为法人的创业公司20个,全院至少组建以学生为法人的创业公司120个以上,将孵化基地建设成为自主使用的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至少入住60家创业公司,直接参与创业大学生人数达120-180人,占学院在校生人数2.4—3.6%,参与创业公司实习实践大学生人数占学院在校生人数100%的“福建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3)校企合作,组建海峡泉轻大学生创业园 在学院外,通过校企合作,与晋江海峡国际食品城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海峡泉轻大学生创业园(以下简称创业园),通过借助晋江海峡国际食品城有限公司现有的优厚资源和
35
晋江政府的政策支持,作为学院孵化基地的延伸创新创业平台,为我院自主创新创业的在校生、毕业生(包括因毕业离开学院孵化基地创业公司的毕业生)提供创业场地支持,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
到2017年,将该创业园建成融我院毕业生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在全市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创业平台。
(4)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共享实验教学平台 首先,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辅导制度。发挥学院地方和行业的双重优势,以学院的五大股东为支撑,联合行业企业、职教专家和学院的专业骨干教师,由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各系、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牵头,尽快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辅导制度。
其次,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充分依托学院实验教学平台,以“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为目标,实施专业特色化、课程精品化、实训仿真化改革。开放创业模拟实验平台,使学生全方位体验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到2017年,每个系至少建成2-3个重点专业、有特色、有规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专业覆盖率达到80%以
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