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音乐课“热情减退”现象的思考
新课程实施到现在已是第五年了,我跟着新课改的脚步也把一批学生从一年级带到了五年级,在这一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一年级时教师教得手忙脚乱,孩子们学得毛毛糙糙;二年级时教师教得有滋有味,孩子们学得开开心心;三年级时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孩子们学得像模像样;四年级时教师教得漂漂亮亮,孩子们学得轻轻松松;可到了五年级,教师教得依旧认认真真,可孩子们怎么了?
教师:谁愿意为歌曲《清晨》配上节奏热烈的动作? (学生们:观望、躲避……)
教师:哪位同学来向大家展示你美妙的歌声? (学生们:沉默、推却……) 教师:我们请这几位同学来表演吧! (学生们:嘘声、起哄……)
以上的情景,相信在很多小学高年级的课堂里都发生过。原本活泼可爱、爱唱爱跳的学生,到了五年级,怎么大都“羞”于动口,“懒”于动脑了呢?还有一些学生,会趁教师不注意时偷偷说话、做其他的事情。表现出对音乐课的兴趣不浓、热情减退,还常常对敢于表现的同学进行嘲讽、起哄。教师精心准备的一堂课也往往因此得不到学生的充分配合。 根据这一情况,笔者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做了一个访谈,也查看了有关的资料,逐渐找到了原因。 心理因素 1 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 1 页
小学低年级学生天真烂漫,有着较强的表演欲,只要自己高兴、老师欣赏,他们会毫不顾忌自己唱得好不好、跳得好不好、说得对不对。而小学高段的孩子,大都是十一二岁的年纪,逐渐向少年过渡,独立意识和自尊心增强,他们会非常在意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也会对自己提出相对高的要求,以获得同龄人的肯定和尊重。他们一方面自尊,一方面又自卑、害怕失败,心理极其敏感。这是他们不肯轻易表演的原因之一。 2 评价的发展
低段孩子参与音乐活动大都只顾自我满足,很少会考虑用一定的标准去评价他人的表现,而高段的孩子已开始关注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评价,不但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对其他同学的表现也是相当在意的。当别人比他(她)勇敢时,他们会觉得这些同学太幼稚,就嘲笑;当他们觉得同学表演得不好,就觉得没意思、丢人,就起哄。其实这时候孩子的评价仍不够稳定,时而过高、时而过低,显得特别偏激,情绪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会随之起伏。 3 审美的发展
人的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内容非常丰富,集中表现在音乐审美态度、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审美趣味上,其中音乐审美态度的发展和高段学生对音乐课的“热情减退”现象有很大的关联。
音乐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对音乐审美对象赞不赞同、喜不喜欢、有没有参与的欲望。小学低段孩子的音乐审美态度处在“写实状态”,只要作品贴近自己的生活就喜欢,教材中的许多作品他们都乐于接受,如《小象》、《国旗国旗真美丽》、《跳绳》等。而高段孩子的审美态度逐渐带有个性特
第 2 页
点,对音乐作品的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征较为敏感,他们已能对歌曲和乐曲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如,“有意思”或“没意思”、“愿意学”或“不愿意学”等),并会有自己的选择(如,“喜欢有激情的”、“节奏感强一点的”音乐等等),如果符合他们的喜好,态度就非常积极,不然就会厌恶,甚至捣乱。 生理因素
一些男孩子处于变声期,嗓子不适,唱起来也不好听,不想参与演唱;有些女孩子因身体发育,体型变化较大,也不愿参与活动,怕别人指指点点笑话。 其他因素
除了孩子内在的原因,还有些外在的原因,比如孩子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家庭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等等,都对高段孩子对音乐课的热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新课程下,作为音乐教师,光有教学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足够的智慧去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课堂教学策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才能找回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一、做个课前“研究者”
传统的音乐课课前准备无外乎备教案、听音乐、弹唱,这些当然要做,在此基础上,我们更要广义地看待课前准备,尽量把它做得更细致、充实。 1 了解学生,增进交流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第 3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