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2011-2012-1期末课程
课程名称:
论文题目:浅谈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考核课程论文
院 系:机电工程学院 班 级:工业101 学 号:201005030104 姓 名:张茜 电 话:18792537980 电 邮:985854934@qq.com 教 师:秦玉东 得 分:
2011年11月16日完成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摘 要: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本形成,在过渡时期补充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一步完善的。研究该理论的发展史,对于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形成、发展、完善、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对于这个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基本形成。其形成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从党的成立到抗日战争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初步萌芽这一时期我们党提出,中国革命第一步要变成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他们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没收官僚资本而节制民族资本;走农业集体化、合作化道路等。
2.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基本轮廓。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党的工作重心即将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作任务将由战争变为建设,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即将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1948年至1949年间,毛泽东和党中央较为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1)提出经过15年左右时间再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设想。(2)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五种经济形态的性质、作用以及党的政策。(3)说明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可以实行和平赎买的办法。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上述思想,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借鉴苏联经验,汲取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经济思想并在革命根据地初步实践的基础上酝酿产生的;其中涉及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政策、形式和办法,
2
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改造的方针等重要内容,这些都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发展: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过渡时期,经过在实践中的补充与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论证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强调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性。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独立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而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工业化特别是发展重工业的迫切性十分清楚。1954年6月毛泽东指出,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在工业化,尤其是在重工业发展中奋起直追。(2)论证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性。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仍然是个体生产,由于个体生产产量增长有限,已经出现了农产品供求矛盾,因此认为只有合作化大生产“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生产力发展了,才能解决供求的矛盾”。手工业同样由于资金短缺、规模狭小、工具落后而出现了产品数量少、质量差的现象,也产生了两极分化和供求矛盾的问题。而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急迫需要进行改造。(3)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毛泽东改变了先建设后改造的想法,于1952年9月明确提出,从现在开始就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且在1953年12月修订的中共中央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宣传提纲中,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总结了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与形式。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和党中央及时引导,多次召开农业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同时也表示“在资金方面,国家应当给予农民以必要的援助”。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党中央提出了“积极领导,稳步发展”的方针,实行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在改造手工业的过程中,党
3
中央制定了“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坚持自愿互利原则。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改造中实行和平赎买的方法,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完善: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和群众运动的冲击,曾经出现过偏离甚至违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改造的方针原则的现象。毛泽东和党中央当时有所察觉,也曾对农业互助合作中急躁冒进、一些地区出现强迫农民入社、手工业改造中集中生产、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资方无权和不发红利等问题予以批评和引导。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又进行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新一轮实践,并且提出新的理论概括。不过,由于“左”倾思想冲击,这一新的认识过程发展曲折在时间跨度上经过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最终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伴随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入认识,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制度,从而使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意义: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
4
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