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可能与其暴露或接触机会较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关于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研究较少。
埃博拉病毒具有广泛的细胞嗜性。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MPS)。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从MPS细胞释放的病毒可以感染相邻的细胞,包括肝细胞、肾上腺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感染的MPS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2、6、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这些细胞活性物质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诱导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休克,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
25
渐恢复。
(一)初期。
典型病例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
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 (二)极期。
病程4-5天进入极期,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少数患者出血严重,多为病程后期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
病程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
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
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 五、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随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和核左移。血小板可减少。
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26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二)血清学检查。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 2.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
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一周内的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3.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病原学检查综合判断。流行病学史依据为:
1.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2.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3.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或处理过来自疫区的蝙蝠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二)病例定义。
27
1.留观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2、3项中任何一项,并且体温>37.3℃者;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1项,并且体温≥38.6℃者。
2.疑似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符合流行病学史第2、3中任何一项,并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1)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
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不明原因猝死。 3.确诊病例。
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血液等标本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结果阳性。若核酸检测阴性,但病程不足72小时,应在达72小时后再次检测;
(2)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ELISA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
(3)分离到病毒: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5)组织中病原学检测阳性。
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