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 中国地理分区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1.如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C.珠江三角洲
B.华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 C.粤剧
B.豫剧 D.越剧
解析:1.D 2.B 3.D 第1题,图示反映了一派“小桥流水”的水乡景色,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是该景观的主要分布区,D项正确。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海拔相对较高,河流水量大、水流急,没有该景观分布,A项错误。华北平原降水较少,地表河流稀少,无该景观的分布,B项错误。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河流水量较大,不是该景观的主要分布区,C项错误。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景观主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低平,降水丰沛,B项正确。沟壑纵横,降水集中,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特征,A项错误。地形封闭与三角洲的地形特点不符,C项错误。山河相间是横断山区的典型特征,降水均匀与长江三角洲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不符,D项错误。第3题,越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等我国南方地区,故D项正确。川剧主要流行于四川一带;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一带;豫剧主要流行于黄河、淮河流域。故A、B、C错误。
(2018·深圳二模)如图示意我国华北平原西部某区域等高线图,图中低山、丘陵地带以荒山草坡为主,正在打造“太阳山”—建设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光伏发电站的发电效率主要与日照强度、日照时间和太阳能面板清洁度有关。据此完成4~6题。
4.在甲、乙、丙、丁四个荒山草坡安置太阳能板,发电效率最高的是( ) A.甲 C.丙
B.乙 D.丁
5.与甘肃河西走廊相比,该地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站的比较优势是( ) A.太阳辐射强 C.用地成本低
B.日照时数多 D.面板清扫频次少
6.①②③④四条支流的特点及其比较,正确的是( ) A.①河落差超过1 400 m
B.②河流域多年平均的雨水补给量最多 C.③河春季流量比夏季大 D.④河有凌汛现象
解析:4.B 5.D 6.B 第4题,据图分析可知,图中四个地点位于阳坡的是甲、乙,丙与丁位于阴坡,但甲地海拔比乙低,西侧为山脉,光照时数较乙地短,所以发电效率最高的是乙。第5题,河西走廊气候干旱,紧邻沙漠,沙尘多,而该地位于华北平原,为半湿润区,西侧有山地阻挡,空气中沙尘颗粒要少于河西走廊,故太阳能面板清扫频次较少。第6题,四条河流中,②河有支流且流域面积大,同时②河流域位于山地的东南坡,是夏季风迎风坡而降水多,故该河流多年平均的雨水补给量最多。
(2018·湖南怀化模拟)如图为我国额尔齐斯河流域上游河段示意图,图中甲镇在世界地质界被称为“稀有金属博物馆”,是该地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源头。读图完成7~8题。
7.根据图示信息可判断( ) A.该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B.该河以雨水补给为主 C.图示区域地势北高南低
D.丰水期出现在冬季
8.甲镇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 ) A.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C.水资源丰富
B.水陆交通便利 D.科技力量雄厚
解析:7.C 8.A 第7题,根据图示经纬度信息可判断,该流域位于我国新疆北部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高时,冰雪融水最多,河流径流量大,为丰水期,冬季流量小,为枯水期,径流量季节变化大,由河流形态可推断图示区域北高南低。第8题,由材料可知,甲镇在世界地质界被称为“稀有金属博物馆”,故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为其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
(2018·太原一模)2011年9月14日,位于可可西里地区的卓乃湖发生溃决,洪水经冲出的洪沟和库赛河流入库赛湖,9月20~30日期间,库赛湖因水量急剧增加出现湖水外溢,并导致其下游的海丁诺尔发生类似情况,湖水最终汇入盐湖。如果盐湖也因为来水量持续增加而外溢,汇入楚玛尔河,则卓乃河将成为长江的最北源。如图示意盐湖及周边地区湖泊水系。据此完成9~11题。
9.卓乃湖溃决之前,图中材料述及湖泊( ) A.水生生物多样 C.含盐量均较高
B.水源相互补给 D.水位季节变化较小
10.2011年9月前后,流域面积基本没有变化的是( ) A.卓乃湖 C.海丁诺尔
11.一旦盐湖湖水外溢,将( ) A.增加该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B.可能影响长江水体的水质 C.利于青藏铁路路基的稳定 D.提高周边地区土壤的肥力
解析:9.C 10.A 11.B 第9题,图中湖泊位于青藏高原,为内陆湖泊,湖水含盐量较高。冰川融水是湖泊的主要水源,故水位季节变化较大。第10题,卓乃湖发生溃决后,湖水依次注入库赛湖、海丁诺尔、盐湖,则后三个湖泊的汇水面积都增大了,即流域面积变大;而卓乃湖的汇水面积没有增大,故流域面积基本没有变化的是卓乃湖。第11题,材料中提及,一旦盐湖湖水外溢汇入楚玛尔河,则卓乃河将成为长江的最北源,因源头改变,
B.库赛湖 D.盐湖
使进入长江的水体来源有所变化,可能对长江水质产生影响。湖水外溢进入长江,会减少当地水资源总量;图示青藏铁路位于盐湖与楚玛尔河之间,则盐湖湖水外溢必然会冲击铁路路基,而不利于路基的稳定;该地湖水多为咸水,外溢会增加土壤盐度,降低土壤肥力。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8·济南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
我国的桑树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种桑养蚕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桑树,高3~10 m或更高,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适宜温度25~30 ℃,耐旱,耐水湿,对土壤的适应性强。桑蚕,起源于我国,是以桑叶为主要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蚕食桑后,幼虫生长迅速,蚕蛹适宜温度22~28 ℃,最适温度23.8~25 ℃,自孵化至吐丝结茧,一般春蚕24~30天,夏秋蚕20~24天。桑蚕茧可缫丝,蚕丝主要用以丝绸生产。
广西宜州市域面积3 869 km2,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89.80%。总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49万。地处黔桂交通要冲,又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要地,种桑养蚕历史悠久。近年来,江浙等东部地区种桑面积日渐缩小,随着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广西宜州市的桑蚕产业突飞猛进,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桑蚕基地”。目前宜州共有茧丝绸相关企业20多家,形成了以“种桑养蚕—鲜茧收烘—缫丝—织绸”为主产业链,以桑杆生产食用菌、蚕沙无害化治理和次下茧加工蚕丝被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如何从“东桑西移”到“东绸西移”的“破茧化蝶”问题一直困扰着广西桑蚕产业。如图示意宜州在广西的位置。
(1)与江浙相比,说明宜州有利于种桑养蚕的自然条件。(6分) (2)从市场角度分析宜州桑蚕业迅猛发展的原因。(6分) (3)阐述种桑养蚕对宜州地区的积极影响。(8分)
(4)请为“以种桑养蚕为基础”的宜州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8分)
解析:第(1)题,种桑养蚕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结合材料信息,从热量、降水、地形等角度分析宜州的优势即可。第(2)题,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市场需求、劳动力、交通等角度分析市场的需求量、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市场的拓展渠道等信息即可。第(3)题,积极影响可以结合种桑养蚕的特征,即种树—养蚕—桑蚕产业,从提高植被覆盖率、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收入、调整农业结构等角度分析回答。第(4)题,农业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需加强科技投入,实现“科技兴农”战略,建议可以从科研投入、打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