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30多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据《中国统计摘要2006》显示,从1978~1985年,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25亿,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了一半,截止到2007年,贫困人口减少到1479万人,同时贫困发生率也相应的急剧下降,从1978年的30.7%减少到2007年2.0%。从1978年至今,中国扶贫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多归功于中国政府出台大量扶贫政策,在这30多年来,中国的反贫困发展历程和扶贫政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蒋凯峰,2009)。
2.1 救济式扶贫(1978~1985)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此举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7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84年,国家开始实施以工代赈政策,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建设、县乡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为推动全国减贫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工代赈政策深受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欢迎和拥护,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1984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制定惠农政策,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对一切农、林、牧、副、土特产品(包括粮食、木、竹)都不再实行统购,改为自由购销。开放竹木市场,允许自由出售。耕地承包期可以延长到30年,允许转让承包,草山草坡应分包到户,由户长期使用,宜林近山、肥山、疏林山可划做自留山,由农户长期经营,允许继承,产品可以自主处理,远山、痰山、荒山可以独户、联户承包经营,承包期不少于50年(何承金等,1992)。从1978年至1985年,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至1.25亿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8%(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03)。
5
2.2 开发式扶贫(1986~199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六届四次会议于1986年3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该计划中指出把基本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问题作为中国政府的一个长期发展目标。同年,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开办扶贫贴息专项贷款业务,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资金支持。1987年,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加强贫困地区开发工作的通知》,明确地把经济开发作为一项最终解决中国贫困地区人口温饱、进而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目标和战略措施。为此,国务院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阳小明,2006)。1990年的《关于九十年代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的通知》。1993年11月5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各级政府要继续坚持扶贫开发工作,集中力量从事扶贫工作。中国政府于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为贫困农户增加人力资本。从1986—1993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4 500万,年均减少640万,但进入90年代,减贫速度明显放慢,1991—1992年年均只减少250万贫困人口(严瑞珍,1999)。
2.3 内外兼顾扶贫(1994~2000)
1994年4月15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一个有明确目标、措施、途径和期限的全国性扶贫纲领,以加大反贫困力度,要求到2000年,基本解决当时农村8 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同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扶贫贷款业务有农行转到农发行,1995年1月14日,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 《“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职责,相互协调,强化“三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1996年1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文件。1997年8月,国务院制定了《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国家扶贫资金的管理。同时,中央财政对国有贫困林场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帮助国有林场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及发展生产。1998年5月,扶贫贷款业务再次转回农行农行接受农发
6
行转划得扶贫贷款。2000年起,信贷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稳步脱贫,为实现小康创造条件。朱镕基在1999年指出了,要采取“退耕还林(早)、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大力发展植树种草。2000年3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开展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1994年至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994年的7000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3290万人。贫困发生率已从1994年的7.7%下降到3.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8),中国的反贫困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2.4 多元化扶贫(2001~2010)
进入21世纪以来,为适应减贫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2001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三次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并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明确提出要在2001~2010年内解决剩余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巩固现有的扶贫成果。
为了探索扶贫开发的新举措,针对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200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印发了《关于异地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这个试点工程的实施范围主要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搬迁对象为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2004年全国开始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有以下特点: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农民和政府共同筹资。同年也发布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指出农村特困户大病医疗救助计划是直接针对特困户,有助于减轻特困户的经济负担,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粮食补贴,粮补的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和稻谷,补贴直接发给农民。2005年,中共中央实施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此举加快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的生活水平,稳定了当地社会的好局面。2006年中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由于农业税的取消,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农村减贫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006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政策举措,要求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
7
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为加强对贫困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全国,这一举措惠及全国1.5亿学生。2007年开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都享受“两免一补”政策,降低了农村家庭经济负担。2007年8月13日《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点保障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孔祥智,2008)。2001~200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001年的2927万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已从2001年的3.2%下降到1.6%(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8),由此看出,中国的反贫困工作进行的非常的成功。
3 经验借鉴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扶贫的形势依然严峻,扶贫的任务依然艰巨。为了更有成效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我们既需要坚持自己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持之以恒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又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扶贫减困方面的好做法,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提高扶贫开发成效。中国应该从其他国家的扶贫模式中吸取有益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部分,为中国扶贫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黄爱军等(2010)通过对美国扶贫特点的研究,提出了五条完善我国扶贫政策的意见:(1)探索建立起更能准确瞄准贫困群体需求的机制;(2)进一步完善贫困救助的网络体系;(3)建立多元化的贫困救助资金来源渠道;(4)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5)扎实推进扶贫立法进程。
孙志祥(2007)提出要从美国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改革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提出:(1)采取更加积极的福利政策;(2)坚持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的“补救型”的社会救助政策;(3)加大教育和就业培训力度,建立以工作为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4)发挥民间组织在慈善、救助方面的作用。
何慧超通过对美国和欧洲国家反贫困政策进行比较,总结出其对中国的启示。包括:(1)把实行扩大的就业政策作为反贫困的治本之策;(2)建立健全完善的社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