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思想浅析
摘要:作为“仁学”的最高价值目标——“仁”的实现,对个体而言,是培养具有完善人格、高尚品德的仁人(君子);对群体来说,则是建立体现“仁政”的既充满生机而又和谐有序的大同社会。儒学其实就是修己安人之学。也就是教人如何做个有道德品行的人,进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关键字: 孔子 仁学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一为“仁”一为“礼”。其思想秉承周公倡导的“敬德保民”的礼乐教化,以发自人的血缘亲情的仁爱精神唤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会伦理责任。它教人积善成德,修己安人,使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重新复归于稳定和谐。作为仁学的最高价值目标——“仁”的实现,对个体而言,是培养具有完善人格、高尚品德的仁人(君子);对群体来说,则是建立体现“仁政”的既充满生机而又和谐有序的大同社会。儒学其实就是修己安人之学。也就是教人如何做个有道德品行的人,进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孔子的仁学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仁”是一种理想人格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种“仁为己任”,对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
追求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将心换心的征服,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孔子认为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孔子毕生以“圣人”作为其理想人格的最高理想。他把尧、舜、禹当作典范,“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因为圣人体道最深刻,智慧最深邃,道德最高尚,学问最广博,功业最显赫,不管在修业还是事功上,都达到最高境界。然而,现实却往往是矛盾的,即王者未必有德而圣,德者未必为王。因此,孔子便退而求其次,寻“君子”之德范。仁学中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仁礼统一”的道德原则,归根到底就是要培养起一种现实的理想人格,即具有仁德的君子(仁人)。君子是有着崇高的道德人格、高度的道德自觉和道德修养的人,他们可以把天生的仁德化为自觉的内在欲求。孔子曰:“里仁为美。”他认为,仁是君子必不可少的高尚品质,没有仁德,君子就不
成其为君子。所以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而且这种仁德具有极高的舍生取义的品质。“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君子所能达到的是一种不忧不惧、乐以忘忧的精神境界。“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孔子在评价其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时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人君子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以恭敬律己。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于是“饭疏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视富贵如浮云,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视眼前功名利禄如粪土的人生态度,便是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超脱,从而也是对世俗人生的超脱。只有通过心志的修炼,才有可能达到这种超脱。这种心志的修炼必须通过践仁、履仁的工夫,这种践仁、履仁便是一种人格情操和精神品质的培养过程。
二、“仁”是一种治世主张。
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他需要培养一批不但能够理解并拥护他的
政治主张,而且愿终生为之奋斗的“志士仁人”。为此,他“有教无类”,以教为业,以“六艺”授人,且整理国故,“删正六经”,开了中国教育与学术民间化的先河。孔子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按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去改造社会,匡扶正义,营造社会仁爱精神的济世之才。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志士”,这些被称之为“君子”的志士们“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最为推崇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社会。为了实现这种社会理想,孔子提出了多种方式,如通过“复礼”,按照礼来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即以“爱人”为原则,尊尊、亲亲,改变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采取“庶、富、教”的措施,繁殖社会人口,增加社会财富,教化人民群众,使社会呈现出人口众多、生活安乐的局面。这样的方式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夯实社会稳定基础有着重大的作用。
为了达到理想社会目标,孔子提出“德政”(即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种为政的思想从一种治国方式出发,依靠德治去统治社会的精英阶层与普通百姓。依靠德治可以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从善,走上正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它靠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