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主观题常考点集锦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为什么要重视商品(食品)质量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消费者注重商品质量,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生产者只有生产出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
②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食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保证食品安全,才能保证人民生命健康,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2.如何应对通货膨胀
①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商品供应量, ②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等)
③实行宏观调控,采取有力措施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加强价格监测,加强市场监管。
④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 3.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①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②有利于对外投资,不利于引进外资
③有利于出国旅游、留学;不利于吸引外国人来华旅游、留学 ④有利于偿还外债,减轻国际债务负担;不利于收回外债 ⑤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加剧了市场投机行为,加大我国的国际金融风险。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4.全面认识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价值决定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根本原因)
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 ③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反之,就会引起物价下跌,出现通货紧缩。(货币的价值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比。)
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影响商品的价格。
⑤其他因素:热钱炒作、哄抬物价、不正当竞争、消费者心理等。 5.价格变动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①价格变动影响需求。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需求法则)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大。
③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人们消费需求。(商品价格上升,替代品需求量增加,互补品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替代品需求量减少,互补品需求量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价格上升,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增加;价格下降,生产规模缩小,产量减少。(供给法则)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7.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①生产决定消费,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
③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未来预期收入乐观,当前消费水平高;未来预期收入减少,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
④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关系。(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收入差距缩小,总体消费水平会提高)
⑤物价水平会影响货币购买力。(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会减少消费量,物价下降会增加消费量。)
⑥居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会影响消费水平。(主观因素) 8.国家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①生产决定消费,提高消费水平的根本措施是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国家要扩大就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能消费)
③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国家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敢消费)
④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因此,国家要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消费总体水平。
⑤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影响着消费。国家要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科学理性消费,提升居民消费意愿,促进消费的健康发展。(会消费)
⑦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加快消费结构升级。要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9.消费者应如何做到理性消费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0.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1.为什么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②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④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1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③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④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⑤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可以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3.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②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 ③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④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 ⑤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从生产力的三要素分析:从劳动对象看,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资源;从主体讲,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劳动工具看,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生产关系分析: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14.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区别:
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同。从二者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看,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决定我国的经济性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最
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次要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国家对其采取的态度不同。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联系:
①二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都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在市场中公平竞争。
②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15.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②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6.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④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17.如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②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实现公平竞争。
③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④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保护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18.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竞争优势。 ③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进行“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
⑥要筹集发展资金。 ⑦提高经营者的素质。
⑧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