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人口转变(demography transition) :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转变过程。
孩子养育成本:微观人口经济学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种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品,孩子在社会、经济和心理方面对其父母及家庭表现出一定的作用,这就是孩子的价值所在。或者P81
孩子的积极价值表现:情感上的满足、经济上的贡献、对父母的激励、家庭的纽带和传承的载体。
孩子的消极价值表现:情感和心理的付出和损失、经济负担、机会损失、体力付出。
社会养老:P86 适度人口:p94
经济适度人口:p94
人口质量:p97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是指在
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水平,也就是说人口质量是与数量相对应的、反映人口质的规定性特征的总和。 PQLI指数:p100 HDI指数:p101 ASHA指数:p102
“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p104
人力资本:p106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指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健康以及迁移等方面形成于劳动者身上的非物质资本,即投资于人口质量产生的非物质资本称人力资本。 人口结构:p114
人口年龄金字塔:p117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 ):指在总人口的构成中,少儿人口比重和青壮年人口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相应增加的动态过程。通常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该人口就被称之为老年型人口,该国也相应地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P118 城市化:p125
过度城市化:p129 逆城市化:p131 自然资源:p171 耗竭性资源:p171
可再生资源:p172指资源本身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通过繁殖、生长而实现自我更替的生物资源和其它一些具有动态自我更新特点的非生物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p172本身没有自我循环生长的能力,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而日渐消耗减少的自然资源。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p194
公地悲剧:p198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界定产权的交易成本太高)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循环经济:p198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3R原则:p198
市场失灵:P287市场在某些领域不能有效作用或能有效作用但是结果不好的情况。即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环境资源不适当配置。
产生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不确定性、垄断的存在、非对称信息、外部性、产权不清晰、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政府失灵:P290政府失灵(Government malfunction)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公共资源:公共资源是指那些没有明确所有者,人人都可以自由获得、免费利用的资源,如海洋、湖泊、草场等。
14.外部性:P292-296某个人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的个人或厂商的福利造成的直接的、非故意的单方面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中。 将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庇古税、私人谈判、公共政策方案、道德约束。
生态工业:p313所谓生态工业,是指合理的、充分的、节约的利用资源,工业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最小以及废弃物多层次综合再生利用的工业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性的生态工业模式,是一种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
ISO14000:p314
可持续发展原则:p318 《人类环境宣言》:p317 、
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s):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环境问题分为原生和次生两大类,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如火山、地震等,也称为第一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也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2、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经济曾长与一些环境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负相关和正相关,而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经济发展初期环境污染程度较轻, 污染程度随着收入的增加而趋于严重,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3、循环经济( recycling economy):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4、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健康等方面形成于劳动者身上的“非物质资本”,即投资于人口质量产生的非物质资本称人力资本。
5、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水平,也就是说人口质量是与数量相对应的、反映人口质的规定性特征的总和。
6、人口数量的微观分析: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把家庭看成一个生育行为决定的微观单位,把人们对孩子数量的选择看成是类似对其他消费品一样进行选择的经济决策过程,决策者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和消费需求满足方式的选择而决定自己的生育行为,从而决定家庭人口数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7、人口转变(demography transition):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转变过程。
8、绿色GNP: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融合环境经济学方法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的一种方法。
9、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在资源和环境支持的限度内,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运用和人类广泛的共同参与,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前提下,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福利的最大化和社会公正。 11、市场失灵(Market malfunction (failure)):市场在某些领域不能有效作用或能有效作用
但是结果不好的情况 . 即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环境资源不适当配置。 12、政府失灵(Government malfunction):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
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13、外部性(Externality) : 某个人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的个人或厂商的福利造成的直接
的、非故意的单方面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中。
14、耗竭性自然资源(Exhaustible resources):指该种自然资源以一定量蕴藏在某地点,其
存量会随着人们的开发利用而日渐减少,直至枯竭。
15、非耗竭性自然资源(Non-exhaustible resources):指自然界生成的数量丰富而稳定,而
且几乎不会因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其开发利用而导致枯竭的资源。
16、可再生自然资源(Renewable resources):指资源本身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通过繁殖、生
长而实现自我更替的生物资源和其它一些具有动态自我更新特点的非生物资源。 17、不可再生自然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本身没有自我循环生长的能力,随着
人类的开发利用而日渐消耗减少的自然资源。
18、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把人口、资源与环境三种因素综合起来,在可持续发展主线贯
穿下进行研究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国际上通称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人口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之间辨证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 19、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 ):指在总人口的构成中,少儿人口比重和青壮年人口
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相应增加的动态过程。通常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该人口就被称之为老年型人口,该国也相应地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
20、影子价格的含义:假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某类资
源应该具有的价格。
、污染削减的三大支柱:政府的作用、市场的作用、社区的作用
2、资源价值评估的一般方法: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 3、不可再生资源价值的评估:底价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拍卖法 4、可再生资源价值的评估:收益现值法、轮作最优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