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灵自由”为视角,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沟通策
略
以“心灵自由”为视角,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沟通策略
摘 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心灵上碰撞与建构的过程。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日渐冷淡疏远,很多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不重要,这种错误认识是学生心理受冷落的反应。目前,师生缺乏沟通已成为普遍现象,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师生之间沟通不够平等,沟通内容较局限,沟通渠道较单调,沟通时部分学生有心理障碍等。这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需要从心灵上、“三观”上进行思想大解放教育。 关键词:师生沟通;心灵沟通;精神解放;心境构建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模式主要是由教师建立和维持的,所采取的模式决定了学生反应和回应的方式,影响学生最终的学习内容。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是参照各自内心的观念来共同理解课堂交流活动。如果师生的内在观念差异较大,课堂所要的预期效果就难以达到。此时就需要寻求一种由思维、知觉、情绪、意志、记忆和想象组合成的理智和意识,即心灵。康德认为:“课堂学习是教师打算建构的意义与学生的实际理解相互协商的过程。”[1] 简而言之,课堂沟通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如何建立课堂关系和话语;二是学生如何理解教师所表达的事情。这里所理解的沟通是指心灵上的互动、灵魂上的融洽、心境上的统一。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成因
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问题一直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们长期探索,着力解决的问题。相比较传统的“尊师重道”,当今高校师生观已变得概念模糊,师生关系变得冷漠疏离,如:师生之间沟通不够平等,沟通内容较局限,沟通渠道较单调,沟通时部分学生有心理障碍等。造成这种原因有很多。
第一是教师自身的问题,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由于大学评价体系中职称的评定、晋升都需要科研成果,这种体系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第二是学生自身问题,大学师生交往方向已转变为学术交流方面,而学生更注重
1
的是社会实践技能的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集受阻。第三是师生之间沟通不平等,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的“师率”“师威”等元素被用作师生交往的底线,因而不能够与学生建立起亲密关系,沟通过程中出现情感缺失和兴趣空白的现象。第四是沟通渠道不够完善,目前微信、QQ、电子邮箱等媒介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生活交往中,教师一是跟不上时代步伐,二是不愿意把私信息暴晒于学生,由此出现沟通困难的情况,殊不知,这种互联网的交流比面对面谈心更有成效。由此可见,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策略应该进行实质上的转变,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目的建立亲密的、心灵共识的师生关系。 二、构建心灵自由的必要性 (一)心灵自由的基础理解
荣格认为,人的心灵实际上指人的精神,包括人的情感、思想观念和人的行为。人学家张荣寰认为,心灵是人的良知和爱德组成的生命场。除此外,对于人类心灵的描写往往散布于文学艺术的欣赏中。但是,实际运用到教学中的心灵教育,还解决不了人的心灵自由这一问题,高校也没有把心灵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能力来培养。要解决心灵自由问题,首先要理解心灵是什么。
佛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明确反映出心灵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运用到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心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培育受教育者的爱心、真心、善心的教育活动。”[2]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谈心灵,但是有一个相对应的概念:意识。心灵和意识都依赖于物質,并对物质产生能动的客观的反映。但两者也有区别,意识是具体的认知活动,实质上是“意识到”“思维着”的过程。这里所理解的心灵更多的是一种整体概念,比如人的潜意识,人脑的记忆与思维方法,以及人的精神“存在”状态,即人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二)构建心灵自由的现实意义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3]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哥白尼式革命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心灵在其经验中给对象带去一些东西,心灵构造就是如此,他将自己认识对象的方式强加于他的对象之上。心灵由于其本质,主动地整理我们的经验。”[4]心灵就是通过时间和空
2
间的直观形式,对“感性杂多”的经验进行整合。而实现心灵整合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心灵自由。据有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不断增加,并具有相应的表现形式,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过度、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而这些问题已日渐突出并呈常态化。构建师生之间的心灵自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
师生之间的心灵自由,也可说是本体的自由,即“我”的自由,确切地说是“我”具有自主性,没有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我”的思维的起点、过程、终点的选择判断都应该在自我意志的操控之中。心灵具有反思的内在品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沟通内容只有经过学生的消化和内化才能变成自己内在意识,只有拥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态度,心灵才会步步趋向于善。 三、心灵自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何以实现
(一)师生的精神“存在”状态为心灵自由的建构提供了条件
解放人的心灵实质上是先解放人的思想,建构一套怀疑的、反思的、民主的、开放的心灵体系。在这套体系里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放飞心灵,开放自我,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解放本体,追溯本心。在心灵自由的课堂里,学生的思想是鲜活的,灵动的。教师的意识是自由的、接地气的。陶行知“六大解放”里第一条即是“解放他的思想,使他能想。”[5]其次,大学校园里各种社团组织活动,直接或间接地给大学生心灵自由的建构提供了基础元素。 (二)首先教师实现精神自由
要想培养心灵自由的学生,首先要有思想创新、精神自由的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低“抬头率”的问题一直存在,与教师的精神自由存在一定的联系。就思想政治课本身而言,功能在于道德意志的塑造和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传播,主要偏向理论方面的教育。教师可以着重把精力分散到教学和学生心理沟通上。沟通的内容可以转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潮流,选择学生喜欢的沟通方式,微信,QQ等这种不需要面对面地心理沟通更容易让学生放松警惕,愿意放开心灵与教师谈心。就此,“教师应该是精神自由的人,要有思想创新的意识、能力和胆略。”[6]关键是要有带动学生灵魂上独立思考的勇气。有面对困难时自我调适的能力,在权威及外在异物的排斥下,始终坚持打开自己的精神自由之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