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葬礼
丧葬礼俗,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记述下来,目的是让后人知晓,我们的祖先原来是这样“打落”(打发)死人的。 目 录 1介绍 1.1 装 裹 1.2 安 床 1.3 讣 告 2入 殓 3搭灵棚 4哭 丧 5择 日 6报 孝 7打墓子 8吊 孝 9破 孝 9破 孝 10吊 唁 11安 鼓 12点 纸 13叫 夜 14起 灵 15出 殡 16下 葬 17卸 孝 18谢 孝 18.1复 三 18.2过 七 18.3百 天 18.4周 年 18.5守 丧 19合 葬 19.1冥 婚 19.2犯墓虎
1介绍
汉族葬礼 临 终
过去民间习俗认为,凡享有5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到了近现代,七八十岁才算寿终,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今天的人们认为80岁以上才算是寿终正寝。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
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称为“送终”。当地有“人死时,子女谁守在身边送了终,谁才是真儿女”的说法,显然是“百善孝为先”的孝悌文化的俗化。 装 裹
寿衣,当地俗称“装老衣”。旧时,人到了六七十岁时,就要自己缝制寿衣。自己没有能力缝制的,子女为其缝制或预先购置。
人在临终时候,亲属为其剃头、洗脚、穿戴“装老衣”(寿衣)等,俗称“装裹”、“装穿”。有的地方则在咽气后进行装裹。装穿时,还要呼唤着“爹(妈),给你穿衣裳,穿上衣裳再上路”。未咽气穿上寿衣时,不穿鞋,只待咽气后,才将鞋穿上。所谓,一穿鞋就“走了”。“装老衣”包括内衣(?子)、单衣、夹衣、棉衣,据说穿得越厚越好。当地讲究。一忌穿戴有皮毛的衣服、鞋帽等。传说怕下到阴间脚底长毛变为墓虎重返阳间伤人,“着毛变畜,错胎转生”。二忌穿白色的衣服,白色如同一块冰,背在背上是不吉的。三忌穿黑色的衣服,怕后代绝子绝孙,即“黑门”。四忌穿缎,因“缎”与“断”谐音,害怕断了根,绝了后。寿衣的颜色基本为紫、蓝色。没有扣,都用带系,表示后继有人。男性头上要戴一顶兰色的帽子,帽顶上要用红布做成桃疙瘩,用来驱除煞气,这样,对子孙有吉祥之意。鞋必须是布底,底上贴莲花,表示脚登莲花,修成正果。民俗有“脚登莲,上西天”等说法。无论在哪个季节去世,寿衣都是冬装。穿“装老衣”时,不许亲人哭泣。同时,要马上把窗子打开,让煞气往出走。所谓“煞气”,迷信指人死后的灵魂,当地人称为“殃”。据传,人死后,其“殃气”要从室内的某一孔道出去,有从窗户出去的,有从门出去的,有从门头窗出去的,还有从烟道出去的。如殃气出不去,则对家人不利。
死者咽气后,没有合眼的,要将其眼睛合上,称为“揞眼”,没有闭嘴的,要将其嘴合住,称为“合口”。
给死者装裹好后,还要将一枚硬币塞入死者口中,俗称“口含钱”。这一习俗在上古时即有,只是那时所含的是玉而不是钱,故称之为“琀”。最后,要在死者上衣袍袖口内装好“打狗饼子”,然后用麻纰把袖口和裤腿扎住。
“打狗饼子”是用白面做成并在锅内烤熟的小饼。装“打狗饼子”是有讲究的,其数量是与死者岁数相等的小面饼,另外再加两个稍大些的饼,称做“天一个,地一个”。如死者终年72岁,就需要74个。“打狗饼”的作用是亡者喂给阴间的狗的。据传,亡者的灵魂下阴间冥府报到的路非常曲折,还要经过二座桥(金桥、银桥),途中有很多的拦路狗和屈死鬼要钱,于是,亡者便边走边扔小饼,一直到阎王殿为止。
最后,孝子们要立即戴孝。直系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均为重孝,即用白色粗麻布制作的不缉边的孝衣(即五服中的第一服“斩縗”),上衣叫“孝衫”,下衣叫“孝裤儿”。儿子、儿媳还要将麻纰辫成麻辫拴在腰间。孝衣、孝裤早在死者弥留之际就已做好。同时,还要将白布包缝在鞋面上,称为“鞔鞋(hái),此即为孝鞋。穿戴好孝衣后,就要为死者安床、点下炕纸了。 安 床
人死气绝后,不能老让亡者躺在原来的炕上,否则叫“背炕板子”,对生者不利。必须要从自家的门上卸下一块门扇或者是寿材的上盖放在炕上,把死者移在门板或材盖上,叫“停尸”。停尸是有方位的,多取东西方位,但死者的头部的位置不得对准梁下,并要仰卧。死者停好后,在脸上苫一张白麻纸,叫“苫面纸”,古代称“面衣”。据说,给死人蒙苫面纸的遗俗来自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听从文种、范蠡的意见,以西施为礼求和。伍子胥力劝吴王要斩草除根,吴王不听,还杀了伍子胥。后吴王沉湎于西施美色,骄奢淫逸,妄自尊大。20年后,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灭国,吴王夫差拔剑自刎。咽气时,
自感无脸到阴曹地府见伍子胥,便让人在他脸上蒙了一张纸。后人遂衍用成俗。 停尸后,儿女们和亲人自披重孝,跪在地下,点燃长明灯俗称“照尸灯”,同时焚烧纸钱,俗称“烧下坑纸”。烧下炕纸其意在于以金钱贿赂阎王、小鬼放死者灵魂附体,重回人生。叩头后,大放悲声,嚎啕痛哭,俗称“嚎丧”。一边哭,一边说:“不要空走,要带上钱走。” 俗传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时,魂灵儿即离体而去冥界,当然不是自愿去的,而是被白无常、黑无常铁链锁去的。因为是生鬼,一路上要有许多坎坷,要遇到拦路鬼索财,要过恶狗村,闯圪针林,登望乡台,涉两界河,过奈何桥,喝孟婆汤(也叫迷魂汤)等等,家人怕其辛苦,为此做了许多准备,烧下炕纸给备足了冥钱,用以买路;烧纸车用以代步;装小饼用于给拦路狗阵喂食让路,插倒头捞饭竹棍是做打狗棍,点照尸灯是让魂灵儿三天后回家看望时不使迷路。但新生鬼魂一旦喝了迷魂汤后,就不再记得人间之事了。
安好床,停好尸,点了下炕纸后,首要的是立即请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到了以后,画了符,贴在门楣、窗框、大梁等有关地方,以防殃气落在上面。接着便择日子,批“殃榜”。之后,孝子们便分了工,各自忙碌起来。主要有报孝送孝、破土打墓、请鼓匠、订纸火、搭灵棚、砍引魂幡、请办事人、准备肆筵等等。 讣 告
讣告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大门外挂通天纸;一种是张贴书面讣告。 亡者停在门板上以后,孝子首先要在大门口外的一侧吊上“通天纸”。通天纸俗称“岁头纸”,具有报丧的性质,挂上通天纸,则表示老人亡故了。通天纸是用老白麻纸折叠,首尾相剪,连缀成链,宽约5厘米,长约40~50厘米长条状。其数量也是按岁数大小一岁一张,天一张,地一张,如果80岁死亡,则剪82张。剪好纸条后再用红头绳扎一头绑上一块黑炭,悬于大门外一侧。如死者为男,通天纸悬于大门左侧,如死者为女,则悬于右侧。因“台”、“炭”音近,故俗称黑炭为“望乡台”,又叫“望乡炭”。迷信认为,亡者在肉体死亡第三日时,其灵魂还要在此停留,瞭望所有亲人。古人说:“三天不吃阳家饭,七天上了望乡炭(台)。”又云“屈死鬼上了望乡台,阴魂不散折回来。”只有这时,死者灵魂才知觉要与亲人诀别。通天纸可任行人随意扯之或风吹掉,称为替亡者免去阴间之罪。 书面讣告,民间称“殃榜”、“告牌”。讣告要请阴阳先生书写,讣告用白麻纸写就,内容为死者的姓名、出生和死亡时间,傍列三股之内孝子名泣血叩首等字样。另外还要注明妨、庢(音zhì,当地读如“值”,入声,义为妨碍、妨害)什么属相之人等。末了还要写上出殡日期。其写法和格式如下(竖写): 例一:
不孝××× 罪孽深重 费自殒灭 祸延显考×××公讳××× 府君 恸于×年×月×日×时寿正寝 生于×年×月×日×时 终年 ××岁 不孝×××随侍在列 亲视含殓 遵礼成服 哀此讣 子 ××× ××× ××× 孙 ××× ××× ×××
忌妨四相 寅 申 巳 亥 宸考者不论 例二:
民故显考××× ××岁 稀寿一位之灵 生于×年×月×日
××年×月×日×时寿终
孤子×××攻服 孙×××泣洫稽首拜 侄子×××期服 孙××× 浅谆稽首拜
讣告写好后,贴在用高粱秸缝制的箔子上,仍依男左女右的习惯用木钉钉在宅居大门侧边的墙上,以告街坊邻里、亲朋好友。 2入 殓
入殓多数是亡后第二天傍晚太阳落山以后进行,如果是在凌晨或上午去世,一般在当天傍晚入殓。入殓前,儿媳妇、闺女、孙女三人边哭边到村中十字路口装“土鸡鸡”,因为十字路口是神鬼都要经过的地方。“土鸡鸡”是入殓时给死人枕的枕头,俗称“鸡鸣枕”,用白布缝制成雄鸡的形状,一端用红布缝上鸡冠,另一端缝成鸡尾,中间凹下。有鸡鸣天亮,大梦初醒之意。装“土鸡鸡”时,儿媳妇手提切菜刀,闺女手拿土鸡鸡,三人跪于十字路口,媳妇用菜刀在地下砍三下,然后三人边大哭边装路上的土,装满后回到棺材前。
入殓时,首先由阴阳在无盖的棺材上面摇摇铃,而后孝子们开始打垫棺材。棺材的底部垫上厚厚的干草(谷草),两头用草纸(卫生纸)填实挤严,防备尸体腐烂流出液体。干草上面再铺上褥子。入殓要把死者从屋内移到外面,由死者的长子扶头,其他孝子抬腰或脚,要脚先头后出屋。入棺时,死者的脚要先进,然后平放棺内,平躺仰卧。死者头枕土鸡鸡,脚登莲花脚枕,表示已赴西天拜佛到极乐世界,修成正果。
入棺后,久病不瘉的人要赶来,摸一摸死尸的手。据说,摸过之后,死尸可将病魔带走,病人很快即可痊瘉。 这时,主子家的人如果在场,则要看一看死者,同遗体作最后的告别。并要同死尸说几句话。无非“放心哇”、“走好”之类的话。之后,主子家的人就可回去,直到发送的前一日再来。 主子家勘验完尸体后,孝子把死者袖口和脚上捆的麻纰解开。从死者的袍襟内一角剪下一块布来,要交给第一继承人长子(或长孙)的儿媳妇存放,俗称“富贵”,据称日后会大发大富。把亡者生前爱好之物放置四周,殉葬物里还包括金银财宝。不能让亡人奔波劳累一辈子,死时空着手走,避免应了“空手而来,空手而去”的说法。民间富户讲究让亡人左手执金,右手握银,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大儿子(没儿子女儿也可)手持酒精棉花,给亡父(母)揩擦眼睛、嘴唇,称为“开光”。最后,在死者上身盖“七星覆面”(指北斗星座),有的棺材里自带“七星板”。同时,还要把死者生前掉的牙(和其它缺损的肢体代替物)等包好一并放入棺材。盖棺时,阴阳先生边摇铃边念咒:“日吉时辰天地开,盖棺大吉大发财,天清地美日月明,盖棺与孙进财丁。”然后孝子用长命钉(木辖)封闭。钉木辖时,孝子要按对死者的称呼呼唤:“××躲钉!”如在出殡起灵前开光,则只盖棺盖,不封钉。 钉只能用木头制作,不能使用铁钉,否则不能转世为人。
入殓用的棺材,以木质坚硬、具有特殊香味、能防腐的柏木为上等,油松次之,以柳木最为一般。即使用其他木质制作,大小材头板也要用柏木板材镶嵌。因柏木有特殊香气,可防止獾子、老鼠、穿山甲等野兽啃破棺材,撕咬死尸。整个棺形为长方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棺木外涂油漆,有黑、紫、红、黄几种颜色。不到50岁的死者,棺木涂以朱漆,称为“红棺”,50岁后多涂金黄色,称为“金棺”。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绘图案,图案一般为百寿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或“万字不断头”。棺木前头正面绘云纹莲台,书写“××之灵位”;小头绘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则画白菜。有的棺木前头正面还写有“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吉祥语句。棺木内涂以松香或用黄表纸裱糊,取的是“黄金入柜”、“遗泽子孙”之意。棺木内还要贴上用金银铂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图案。在棺木内底部另附一块凿有七个孔的衬板,叫做“七星隔板”表示死者“驾鹤仙去,身入西天”。 3搭灵棚
灵棚用木杆搭架,上面覆盖苫布,三面堵严,正面开口,棺材在里面正中停放,下垫木凳俗称停灵。入殓后要把棺材移到搭好的灵棚内,棺材往灵棚内放要躲“天坑”,即看什么方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