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地位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教学论的原则和意义 第一节 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地位与研究对象 一、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一种意见认为:教学论是研究具体的教学操作方法和技术的学科。(西方学者、我国解放前的学者)
另一种意见认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学者、我国解放后的学者)
第一种观点具有明显的技术取向,它倾向于把教学论看作一门应用学科。 第二种观点具有明显的学术取向,它倾向于把教学论定位于理论学科。 在第一种观点的影响下,西方教学论的研究者根据教学实践的发展需要,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类型各异、数量庞大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各种教学流派或操作性较强的理论成果。 在第二种观点的影响下,前苏联学者和我国的学者构建出了体系一致的以抽象水平较高、内在逻辑体系较为严密为特征的教学论框架体系。 西方教学论研究的不足:
在于过分忽视对教学论基本原理(教学本质、规律)的研究,而只关注比较具体的操作规范、技术的研究。结果使得西方的教学论研究成果在整体上显得比较零乱、琐碎,缺少逻辑性、系统性,形不成基本的理论框架。 我国教学论研究的不足:刚好相反,由于只关注一般原理,忽视操作、技术方面的具体研究,使得教学论内容空洞、抽象,脱离教学实际,越来越受到实际工作者的批评。 那么,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是什么呢? 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二、教学论的学科位置
从广义上讲,教学论是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狭义地角度来看,教学论是教育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例如:
时间段上分: 学科角度分
综合角度分 学前教学论 小学教学论 中学教学论 大学教学论 等 语文教学论 数学教学论 外语教学论 等 教学心理学 教学美学
教学技术学 等
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问题
在传统上,原苏联学者不将课程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西方学者大多数持“大课程观”。
我国学者受原苏联影响比较大。80年代后期以来,课程论在我国逐步走向独立。 纵览国内外的不同意见,可以概括出五种代表性的不同观点: 1.大教学论模式 2.交叉论模式 3.二元独立模式 4.二元相互联系模式 5.大课程模式
三、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1.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一般规律。(苏联和我国) 首先,源自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模仿,教育学研究对象源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简单套用。
其次,以教学论的研究目的代替研究对象。 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的区别与联系
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研究对象:研究者能够感觉和捕捉的到的需要深入探究的包含种种矛盾与疑惑的目标。(反映事物矛盾性、研究一门学科的出发点)
研究目的:研究者想要得到的处于理性层次的结果。(揭示事物的本质、落脚点) 联系:
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从研究教学活动中有关问题出发到取得教学规律的研究结果的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完成的使命。
2.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具体的教学变量和教学要素。(西方) 主要问题是:以简单列举的方法罗列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教育领域中教学问题.
第一,教学论要研究教和学的关系问题。 第二,教学论要研究教与学的条件问题。 (1)课程与教材
(2)教学环境(教学空间、设施、班级规模、人际关系、座位编排的方式等) (3)教师的素质与特点(知识 经验 、能力、 态度、 年龄 、性别)
(4)学生的素质与特点(知识经验准备、能力与智慧技能 、 知识、 认知结构以及学习动机)
第三,教学论要研究教与学的操作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一、教学论的科学方法论基础 (一)教学论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主流教学论”的唯一哲学基础 2.关于教学论认识论基础的位移问题 (二)教学过程的生理学、心理学基础
1.教学论研究要以心理学为其理论基础 2.教学论研究要以生理学为其理论基础 (三)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 二、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个案法 (三)文献法 (四)调查法 (五)经验总结法 (六)实验法 (七)古今中外法 (八)教学预测法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教学论的原则和意义 一、学习教学论的基本原则
(一)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思想 (二) 学习教学论要处理好理论和实际的关系
(三) 学习教学论要处理好学习本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 学习教学论要处理好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五)注意搜集有关的教学论的科研情报,力争在较高、较新的起点上学习和研究 1.《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2. <<教育过程》 布鲁纳
3.《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 4.《被压迫者教育学》 保罗·弗莱雷 5.《透视课堂》
6.《教育新理念》 袁震国 7.《教学模式论》 高文 8.《课程与教学论》 张华 9. 《教学论稿》 王策三
10.《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 胡学增、沈勉荣等 参考杂志: 1.教育研究
2.课程·教材·教法 3.教育评论 4.中国教育学刊
5.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
6.人民教育、河南教育等各省教育 二 、学习和研究教学论的意义
(一) 学习和研究教学论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需要 (二) 学习教学论是学习其它教育学科的基础 (三) 学习教学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论素养 思考题
1.理解并掌握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2.了解教学论和课程论的关系 3.理解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4.了解学习和研究教学论的原则和意义 5.理解并掌握教学论的科学方法论基础
第二章 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古代教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以教学论为主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总结了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精华,并在教学思想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它的划时代意义在于标志着中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在教育史上处于领先地位。 二、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
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倡立了一种独特的问答式教学方法,他称这种方法为:“产婆术”。
昆体良就是古罗马教育中的典型代表。他写的《修辞术规范》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对教育方法进行了许多研究和论述。 三、古代教学思想的特点 1.教育思想的人文性。
2.教学理论的朴素性。 第二节 西方国家近代教学理论的发展 一、教学理论的奠基阶段
公元前5世纪末-14世纪初是欧洲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教会垄断学校。 14世纪-17世纪是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
17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的过程中,确立了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是拉特克和夸美纽斯。 (一)拉特克的教学论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 拉特克的教学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二)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 1.直观性原理。 2.活动性原理。
3.兴趣与自发性原理。 4.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5.对教材编排提出了一些新主张。 6.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
还有一些教育家为教学论的奠基阶段作出了贡献,如:裴斯泰洛齐、卢梭、洛克。 二、教学理论的逐步体系化阶段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是这一时 期的一个代表。他对教学论的贡献体现在这样 几个方面:
1.建立了以统觉论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使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