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探析鲁迅小说的“看客”情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0 2:13: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探析鲁迅小说的“看客”情结

文学院中文系 2007级1班 魏晓溪 指导教师:郑永格

中文摘要:“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形象系列,文章主要依据鲁迅的小说作品,分析作者笔下的“看客”形象及其实质,以及“看客”小说独有的“看/被看”的叙事模式,进而探析作者的“看客”情结。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看/被看”;情结;意义 引言

在鲁迅的作品中,人们大多可以发现,在许多作品中都有“看客”这一特有的人物形象,都有“示众”这一特定的故事情节。对此笔者进行了具体而系统的统计。仅以《呐喊》 《彷徨》两个小说集为例,共收入作品26篇,有看客形象出现的就有13篇,占50%。出小说外,在鲁迅的其他文体,如杂文《娜拉走后怎样》,散文《藤野先生》等作品中也有多处对“看客”形象的具体描述和对其表现的批评。

经统计后发现,在鲁迅的创作中,居然有如此多的作品都涉及有“看客”形象或“示众”场面的描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为何他如此迷恋这样的描写?其中作者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亦或是隐含了作者的某种特殊情结?

一、 鲁迅“看客”情结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及其本质

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受到封建礼教制度以及封建宗法制度的严重压迫与毒害。在鲁迅看来,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已变得麻木不仁和愚昧冷漠。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于自己受到的压迫与剥削不敢与强敌进行反抗,以及他们对于那些与自己有着相同遭遇的人们,不仅不给予同情与温暖,反而幸灾乐祸,将自己的快乐与满足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中。这显然是一种畸形的心理状态。“看客”形象不仅集中的展现了中国人们的精神麻木,更体现出了中国国民性问题病根的所在。鲁迅在塑造这些看客形象的时候,由外到内地去剖析,从形象到精神去描写,各有各的独特特征,他用“看客”的形象勾勒出了芸芸众生相。

(一)“麻木”的看客

1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选自《<呐喊>自序》)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目的就是要用他那犹如“匕首”、“尖刀”的犀利文字来拯救那些麻木不仁的国民灵魂,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正义感,促进民族的复兴。而促进这一思想形成的因素就是这件深深刺痛青年鲁迅内心的“幻灯片事件”。不但在《<呐喊>自序》中而且在《藤野先生》中也有同样的描写。而其中的清国留学生便是鲁迅接触并仔细观察的第一批“看客”。

面对即将被砍头的同胞,面对日军砍下的头颅,看客们表现出一种麻木与冷漠的心态。具有这一心态的看客, 在鲁迅作品中是其塑造的典型形象。犹如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

1 益处,也不过如此。”○

然而什么是麻木呢,当我们面对一个悲惨或者悲剧的场面(例如杀头)却没有任何反应,不动情也不动心,就是冷静的围观。

我们从主观及心理方面分析,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这种麻木的看客,缺乏起码的怜悯之心,这恐怕与他自己对生命本身的麻木有一定关系。譬如啊Q,虽然不

2

知道怜悯,同情别人的生命,但是他对其自身的生命,何尝又有怎样自觉的感知,他在被拉入刑场被杀头时,还在懵懂地要面子,还在想着“二十年后还是一条”,一直到他临死时,才猛然感觉到一阵恐惧。阿Q,就是这样一个对自身生命也没有多少感知的却依然活着的麻木的人。刑场上,无聊的围观看客,也有如阿Q一样缺乏,甚至失去感知的麻木的人。一个对生命缺乏,甚至失去感知、麻木的人,他怎么回去同情怜悯别人的生命呢?

(二)“无聊”的看客

“无聊”一词在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譬如,在1934年5月16日写给郑振铎的书信中写到:“不动笔诚然最好。我在《野草》中,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中,无聊人竟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而二人从此毫无动作,以致无聊人仍然无聊,至于老死,题曰《复仇》,亦是此意。但此亦不过愤激之

2那么“无聊”到底是谈,该二人或相爱,或相杀,还是照所欲而行的为是。”○

什么意思呢?在辞海中这样解释道:“由于清闲而烦闷”。这让的解释固然正确,但是我们不防从其本质与哲学方面理解:所谓无聊,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生命的

3 那么,既然是真空,他必定要摄取些什么来补充自己空虚的一种真空状态。○

灵魂。在一些有理性有价值的人来看,觉得自己的生命已毫无意义、甚至毫无价值时,这种真空对于他们来说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如此,他便可以去使自己原本“真空”的生命获得价值。但是在那些没有理性没有精神价值的人来看,这就成了一种极为恐怖的状态,但是他们要“摄取”、“补充”些什么呢?无非就是一些无聊、为其消遣的事物罢了。于是,加入了看客的行列,去看杀头,看剥羊,去嘲笑奚落弱势群体等。然而“摄取”的却有些欠缺,是因为“摄取”的内容毫无价值。源于无聊而导致的真空摄取,一般都变现得非常急切,贪婪。犹如《藤野先生》中所描写的,看得高兴时“酒醉似的喝彩”。亦或是像《药》中所记述的“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烁出一种摄取的光”。这一切非正常的表现,都源于无聊所致。这种麻木与无聊的内心,必然会通过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

(三)“丑态”的看客

“无聊”与“麻木”形成了其“丑态”的外在形象。《藤野先生》中的清国留学生就是这一形象的代表人物。

3

“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的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的平的,处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一扭,实在标志极了。”(《藤野先生》)还有《示众》中没有姓名的,入“红鼻子”、“秃头”、“胖子”、“胖孩子”、“长子”、“瘦子”、“猫脸的人”等等,这些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代名词,还代表着一种类型化的“丑态”形象,这也强烈的讽刺了看客。例如《示众》中的一段: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脸嘴都张得很大,像一

4这种丑的形象在《药》条死鲈鱼。○、《阿Q正传》中也有出现。鲁迅对看客们的

印象十分糟糕,他经常用“鸭”、“豺狼”、“蚂蚁”和“槐茧”等低级、丑陋而又卑贱的动物来形容看客,将其作为喻体来比喻看客,譬如《药》中的看客“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阿Q正传》中的看客“许多张着嘴”,“蚂蚁似的”跟着,“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瞪着比“饿狼”更可怕的眼睛,又钝又锋利”。

鲁迅特别注重对看客眼睛和嘴的观察与描写。食客用嘴巴咀嚼食物,那么看客自然也是用眼睛和最来攫取“食物”。他们的嘴十分丑陋,每当他们看到令其兴奋的东西时,他们便会“张着嘴”。在《示众》中鲁迅就将其比作“一条死鲈鱼”

,却是丑陋极了。鲁迅曾留心观察,在《略论中国人的脸》中论述道:“但此后对于一部分中国人们的相貌,我也逐渐感到一种不满,就是他们每看见不常见的事件或华丽的女人,听到有些醉心的说话的时候,下巴总要慢慢挂下,将嘴

5 张开来。这实在不大雅观;仿佛精神上缺少这一样什么机件。”○

然而拥有着丑态的看客们,其丑恶的外表与其内在的“精神”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不是孤立而存在的。但形象之所以称之为形象,是因为其往往会留给他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鲁迅小说的看客“情结”中,这种“丑态”的形象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四)“事不关己”的看客

看客之所以称之为“看客”的原因,不仅在于他的麻木、无聊等,还表现在

6也就是所谓的“事不关己”的一种动物般的对所有外在与自己的事物的混沌。○

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什么爱国主义,什么党派之争,什么政治意识,什

4

搜索更多关于: 探析鲁迅小说的“看客”情结 的文档
探析鲁迅小说的“看客”情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ssav988dm3cwgi88zvm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