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少年心理卫生概述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生理卫生而言的.它的基本含义是维护心理健康. 美国 斯威萨 最早提出“心理卫生(精神卫生)” 克朗斯托出版《心理卫生》心理卫生一词被广泛采用。
心理卫生学的三种理解:1.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2.一门学科心理卫生学 3.维护和增进人们心理健康的一项事业或服务性工作。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 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心理卫生的任务是:
1.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2.帮助人们及早发现心理异常.积极治疗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还必须包括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上的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自我意识良好.2.人格健全。3.智力正常.4.情绪乐观.5.意志坚定。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特征相符合. 青少年心理异常的几个层次:
1.轻度心理异常.也称轻微心理失调(局部的异常状态).具有偶发性和暂时性. 2.中度心理异常.也称心理障碍.包括各种神经症和异常人格. 3.重度心理异常.也称严重心理疾病.包括各类精神病.
管仲 “养心之术” 希波克拉底“体液说” 盖伦“气质说” 生的杰作)
1908年5月6日“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
1930年,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会上发布了《心理健康和世界公民》这一纲领文件。
1964年,在尼泊尔举行世界心理健康联合年会,以“工业化和心理健康”为主题,讨论了科技革命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93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翌年抗日爆发后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1985年4月重新成立. 心理卫生的意义:
1.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2.青少年心理成长的需要.3.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原则:
1.面向全体与个别对待的原则. 2.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主体性原则. 主观能动性.积极性 4.全社会共同参与原则. 青少年心理卫生的目标:
1.一般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和特殊目标 2.终极目标、中间目标和直接目标 3.预防性目标、矫治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青少年心理卫生研究的方法有: 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
Page 1 of 11
比尔斯《自觉之心》(心理卫
第二章 青少年身心发展
第一次高峰在婴儿期 第二次在青春期 青春期主要有哪些生理变化:
主要为身体外行,生理器官,生理机能以及心理行为的突出阶段。 青少年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对身体容貌的敏感性增强。2.产生性意识。3.产生成人感。4.独立性与封闭性的发展。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1.连续性和阶段性。2.方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算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守恒)、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逻辑结构))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在他人的帮助下所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认知能力表现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 青少年人格发展
人格包括:气质、性格(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检、自我控制)
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和先天素质。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教育。主观因素。主观意识,态度,活动等。 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来自于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章 青少年性心理卫生 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性心理:指性征,性欲以两性交往等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
青少年性心理活动的表现:1.对性知识的追求。2.性欲望和性冲动。3.性的自慰行动。4.对异性的爱慕。 性心理的发展阶段:1.异性疏远期。2异性好感期。3.异性爱慕期。4.两性恋爱期(性、理想、责任)。 早恋: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过早的建立恋爱关系行为。
判断早恋的依据是:1.生活自立的程度。2.恋爱的年龄和法定最底结婚年龄相差程度。 早恋的特征有:朦胧性,矛盾性,变异性,和差异性。
早恋的类型有7种:爱慕型,好奇型,模仿型,从众型,补偿型,叛逆型,病理型。 爱慕型有可分为:仪表型,专长型,品性型。
早恋的危害: 1、 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2.易受伤害,产生心理问题。
3,容易出现性过失,甚至妊娠。4.增加犯罪发生率。
如何正确对待早恋:
1.正视早恋的发生是必然的,客观存在的。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真诚,尊重和关心早恋青少年,让早恋者了解性心理知识,尤其是朦胧的感情的产生。3.丰富课余活动,转移注意力。4.鼓励异性正常交往。 青少年常见的性问题有哪些: 1.性恐惧。2.性压抑。3.手淫。4.性罪错。 性罪错的辅导策咯:
Page 2 of 11
1.加强性知识,性道德的教育。2.要指导他们如何学会与异性交往,避免性的挑逗和诱惑。3.创建良好的家庭,学校和教育环境。 中国性教育的内容:
1.性生理教育。2.性心理教育。3.性道德教育。4.性法纪教育。 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家庭性教育,父母生活中指导,讨论交流,榜样师范。
2.学校性教育。直观教学,收集问题讲解,读书知道,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须故事,个案分析。 3.社会性教育。 如医院。
第四章、青少年的个性与心理卫生
个性又称人格,本意是指面具。(个性具有倾向性、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个性的原动力。 个性从结构上分为3个系统:
1.个性动力系统。以积极性,选择性为特征。是个人行为的力量源泉。
2.个性表征系统。 体现在气质,性格,能力三方面。是造成个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3.个性调控系统。维持个性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由自我意识构成。
个性的特征:1.个性的整体性。2.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3.个性的独特性和共同性。4.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个性特质理论(卡特尔16因素特质理论) 第二节 青少年个性的发展特点
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活动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
气质来源希波克拉底 盖伦将气质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的类型:(巴甫洛夫依据神经活动的过程划分4个类型)
1、 胆汁质: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情绪体验强烈而迅速,思维灵活行动敏捷,但性情急噪,鲁莽冲动。 2、 多血质:这类人情感丰富,外显不稳定,思维敏捷,活泼好动,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办事重情趣。
3、 粘液质:这类人情绪平稳,不外漏,不易激动,考虑周密,自制力强,但是行动迟缓,主动性差。 4、 抑郁质:这类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易多愁善感,思维敏捷,想象里丰富,但不善交际,孤僻离群,对人对事易多虑,反应缓慢。
性格: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的个性特征。 性格主要有4个方面的特征构成:态度特征,情绪特征,认知特征和意志特征。 青少年性格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性格认知特征在初二至高一阶段发展迅速。
马斯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层次的,需要的满足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的发展,底层次的需要的到基本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和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
逆反心理是客观需要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Page 3 of 11
逆反的特点:结构上:认知、情绪、行为倾向的三者结合。特性上,社会依存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统一。存在上,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逆反心理的表现:
1、 对正面宣传作反向思考。2.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3.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4.对思想教育,尊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逆反心理的产生的原因:
1、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2.自我意识的觉醒。3.认知水平的偏差,4.好奇心的驱使。 逆反心理的引导:
1、 加强感情投入,建立信任感。2.采取正面引导教育方式。3.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4.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5.引导青少年的自我教育。 孤僻:是以畏缩和回避为特征的不良个性。 青少年常见的不良个性:
1、 逆反心理。2.孤僻。3.依赖。4.怯懦。5.反社会倾向。 青少年良好个性的自我塑造:
1.健康个性的基本特征:(1).富有责任感。(2).自尊自信。(3).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4).诚实正直。(5).合群协作。(6).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7).有独立的生活与工作能力。
2.良好个性的自我塑造。(1).对照健康个性的标准,刨析自己。(2).丰富知识,加强文化修养。(3).从小事做起。(4).融入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正确应对挫折,锻炼意志。 费洛伊德“三我”:本我(快乐原则)、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超我(道德原则) 第五章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卫生
意识: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一个主要标志。 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它以个体自己作为意识对象。
自我要作为主体起作用,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分离感和统一感是自我的两个基本侧面。也是自我的两个基本特征。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包含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我自我调节3个方面,他们的分别反映了自我意识的认知.情感.和意志3种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构成了一个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内容:
1、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的意识。 2、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镜中自我。 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1.信任对不信任 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5岁)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的阶段。 2.自主对羞怯和怀疑 第二阶段为儿童期(1.5-3岁)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和羞怯感的阶段。 3.主动对内疚 第三阶段为学龄初期(3-5岁)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的阶段。 4.勤奋对自卑: 第四阶段为学龄期(6-12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的阶段。
5.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 第五阶段为青春期(12-18岁)是获得自我统一性而克服角色混乱的阶段。
Page 4 of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