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六年级第十一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小学美术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须课程 学习材料:人美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六年级美术第11册(2013版)
课 时 数: 36课时 (18周×2课时/周) 适用年级:小学六年级 设计教师:刘婷婷 背景 一、学情分析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上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经过五年的美术课学习,对美术课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有了一定了解,且乐于参加各种美术活动,对美术技法的掌握及表现能力逐渐增强,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达趋向,并懂得发挥知识技能让美术课与生活结合,实践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这一册学生处于小学学习最后一学年,对美术基础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应该让他们继续保持对美术的兴趣,从美术的四个领域课程体验美术的乐与美。
(二)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
六年级学生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也在增强。他们喜欢美术课程,尤其是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一部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寻求美术技法和表现方法上的创新,而小部分学生则眼高手低,对表现力缺乏信心。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并且紧密的结合他们的生活实践,以学生喜欢和易于理解的这种方式进行表达。
(三)学生对美术欣赏学习方法的掌握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是艺术课程的学习方式之一。因为体验意味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来,能够自主的对美术作品观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着学生们一起讨论、比较、操作、尝试甚至争论,一句话,强调体验,强调学生理解,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有被动接受的学习逐步转向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认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本学期学科内容特点
依据义务教育2011年版《美术课程标准》,教材全册共有18课以及4课地方教材,涉及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其中第1、12、13课为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内容;第2、3、4、5、6、16、17、20课为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第7、8、9、21、22课为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第11、15、18、19课为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内容。
在已有的美术学习基础上,本学期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的美术基本概念包括:
粉印版画、黑白装饰画、邻近色、色调、调和、和谐与对比、纹理、曝光、自然美、艺术风格、民俗、美术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画像砖等。
课程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
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课程目标
造型.表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绘画语言,尝试不同的表现方法,如:写实、夸张、抽象、装饰等组合原理,运用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 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从形态和功能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势与案例以及各种材料制作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欣赏、认识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代表性美术家,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1-6年级美术及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用多种美术媒材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课程内容: 1、本册教材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将学科特点、双基内容和社会需求、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关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人文内涵,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展现祖国和世界灿烂美术文化的窗口,使学生了解美术和大自然、美术和生活、美术和社会、科技发展的关系,美术在创造美好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视觉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格调,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探究活动中,引发学生对美术和美术文化的持久兴趣和积极关注。 2、本册教材在注重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的同时,加大了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 课题 准备课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第4课 第5课 第6课 第7课 第8课 教学内容 宏村 建筑艺术的美 图形的魔术组合 添画人像 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 亲亲密密一家子 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箱板上的新发现 参观券的设计 课1 1 1 1 1 2 2 1 1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欣赏评述 造型表现 造型表现 造型表现 造型表现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设计应用 第9课 第10课 第11课 第12课 第13课 第14课 第15课 第16课 第17课 第18课 第19课 第20课 第21课 第22课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神秘的礼盒 故事里的人 镜头里的花 神州风采 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家乡的小吃 家乡的艺术 发现老房子的美 家乡的老房子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刻在砖上的故事 农舍小景 舞起牛儿灯多欢乐 羌族云云鞋 2 2 2 2 1 2 2 2 2 2 2 2 2 2 设计应用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欣赏评述 造型表现 综合探索 造型表现 造型表现 综合探索 综合探索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设计应用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讲述、演示、练习结合,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授课方式,以学生的体验为主,针对六年级的学生,要大胆放手,要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感受。加强个别辅导, 掌握学生情况,适时调整教学。
(二)学习方式
1.课前预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让学生从身边观察、发现问题和重难点。
2. 根据每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交流、探究、讨论、展示等方式,把教材中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
2.分配合理的小组人数,合理的小组成员,建立合作小组,根据课堂需要进行任务分配,通过讨论、互动、互查、互评、等方式达成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学校的美术资源开展以个人、小组和班级为主体的活动。
1. “年级画展”:1、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选择一个主题(以材料、绘画风格或课程内容等为主题)统一八开作品。2、通过师评和互评结合的评价方式在学校展示栏展示优秀作品,教师记录每个学生的表现情况,作为期末成绩评价内容之一。
2.“我的手帐”:1、以个人为单位,每学期的社会实践和寒暑假期自主制作一张手帐,通过班级风采的方式在校内进行展示。2、通过师评和互评结合的评价方式选出优秀作品,教师记录学生的个人表现情况,作为期末成绩的评价内容之一。
3、“校艺术节——艺术大师争霸赛活动”1、分为“绘画”“书法”“手工”“漫画”组学生以个人为
单位参与。2、通过师评和互评结合的评价方式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奖。
4.“学校运动会会徽和吉祥物设计”1、以小组为单位为每学年的校运动会设计会徽和吉祥物。2、通过师评和互评结合的评价方式选出优秀作品,并在每年的运动会应用在宣传画报上。教师记录小组和学生的个人表现情况,作为期末成绩的评价内容之一。
课程评价 (一)评价构成
本学期评价总分100分,由四次主体美术活动和每堂美术课的作业等内容构成过程性评价(80%)和纸笔测试(20%)构成。学期成绩评定等级:(1)A等(85-100分)、B等(75-84分)、C等(60-74分)、D等(60分以下)。不及格者了解其原因,通过查漏补所欠缺的内容。
(二)评价方式及处理结果
以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方式,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全面合理的评价,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在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能够明辨是非、正确审美。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评价成绩 过程性评价 (80分) 4、积极参与班级及学校美术活 动。 技能测试 欣赏 评述 (10主动收集、了解中外美术作品及重要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造型 表现(10分) 选择适合的造型方式,造型元素和形式美法则进行创作表现活动。 合理构图恰当表达空间、色彩关系。 雕塑和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运用,创作作品。 平时表现 (40分) 1、课前学具材料的准备,预习资料准备。 2、课堂学习状态(听讲、回答、课堂作业完成情况。) 3、小组活动情况(讨论、合作。) (40分) 分) 设计 应用(10分) 知道设计的分类,初步了解设计的形式原理和过程。了解不同媒材特性并合理运用。 了解物品的功能性和审美性。 关注人与设计、有一定的创想、将作品与生活联系。 综合 探索(10分) 生活中发现美术相关问题,并能与同学研究,根据自己的学科知识提出研究方案。 用各种媒体记录调查与思考结果,并整理分析。 以创作方式展示自己对美、美术与环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终结性评价 (20分) 总分 纸笔测试(20分) 美术本册基础知识和技能 等级 附一:美术(六年级上册)课程实施情况评价意见。 附二:美术(六年级上册)抽样调研样卷
附三:小学高段美术课课堂学生创作活动设计观察表
小学高段美术课学生创作活动设计评价表
学生创作活动材料准备情况调查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