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能垒:03.3KJ/mol14.6KJ/mol18.4~25.5KJ/mol
室温时,对位交叉式约占70%,邻位交叉式占30%,其他两种极少。
第五节 烷烃的物理性质
烷烃的物理常数见P33表2-3。 一、 状态
C1~C4的烷烃为气态,C5~C16的烷烃为液态,C17以上的烷烃为固态。 二、 沸点
着碳原子数的递增,沸点依次升高。 ? 原子数相同时,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
原因:沸点的高低与分子间引力--范德华引力(包括静电引力、诱导力和色散力)有关。烃的碳原子数目越多,分子间的力就越大。
支链增多时,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分子间的力减弱,因而沸点降低。 三、 熔点
1.碳原子数目增加,熔点升高。 2.分子的对称性越大,熔点越高。 四、 相对密度(比重)
都小于1,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后接近于0.8(20℃)。 五、 溶解度
不溶与水,溶于某些有机溶剂,尤其是烃类中(“相似相溶”原理)。
第六节烷烃的化学性质
烷烃的化学性质稳定(特别是正烷烃)。在一般条件下(常温、常压),与大多数试剂如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及金属钠等都不起反应,或反应速度极慢。
原因:(1) 其共价键都为σ键,键能大C-H390~435KJ/mol C-C345.6KJ/mol
?
分子中的共价键不易极化(电负性差别小C2.5, H2.2)
但稳定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高压、光照、催化剂),烷烃也能起一些化学反应。 一、 氧化
?
燃烧
烷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大量的热能。如:
所以烷烃常用作内燃机的燃料。
?
控制氧化
控制一定的条件使烷烃进行选择性氧化,可用于工业上生产含氧衍生物的化工原料。
二、 热裂反应
在高温及没有氧气的条件下使烷烃分子中的C-C键和C-H键发生断裂的反应称为热裂反应。 例如:
热裂化反应根据生产目的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裂化工艺。
深度裂化(裂解)
o 目的: 主要是得到基本化工原料(乙烯,丙烯,丁二烯,乙炔) o 裂化温度800~1100℃
? 催化裂化见P72
o 目的: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生产高辛烷值的汽油) o 裂化温度400~500℃ o 加入一定的催化剂
?
三、 卤代反应
烷烃的氢原子被卤素取代生成卤代烃的反应称为卤代反应。通常是指氯代或溴代。
1.甲烷的氯代反应
在紫外光漫射或高温下,甲烷易与氯、溴发生反应。
甲烷的卤代反应较难停留在一元阶段,氯甲烷还会继续发生氯化反应,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见P37
若控制一定的反应条件和原料的用量比,可得其中一种氯代烷为主要的产物。 比如甲烷 :氯气 = 10 :1 (400~450℃时)CH3Cl占98% = 1:4(400℃时)主要为CCl4 2.其他烷烃的氯代反应
1)反应条件与甲烷的氯代相同(光照),但产物更为复杂,因氯可取代不同碳原子上的氢,得到各种一氯代或多氯代产物。例如:
2)伯、仲、叔氢的相对反应活
分子中,有六个等价伯氢,两个等价仲氢,若氢的活性一样,则两种一氯代烃的产率,理论上为6:2 = 3:1 但实际上为43 :57 = 1 :1.33
这说明在时温氯代时,各类氢的反应活性是不一样的,
氢的相对活性 = 产物的数量÷被取代的等价氢的个数。这样可知:
即仲氢与伯氢的相对活性为4 :1。 再看异丁烷一氯代时的情况:
同上分析,可求得叔氢的相对反应活性:
即叔氢的反应活性为伯氢的5倍。
故室温时三种氢的相对活性为:3°H :2°H :1°H = 5 :4 :1 在高温时(>450℃)氯代时三种氢的活性接近于1 :1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