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 语文上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学习重点】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丁肇中教授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自主学习 ——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丁肇中(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 ....儒家(rú) 华裔(yì) 论语(lún) ...中庸(yōng) .
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讨论和编写阅读提纲。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交流点拨】(1)提出问题(1):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分析问题(2~12):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2):格物致知的出处和意义。
②(3~5):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③(6~12):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
人教版 七年级 语文上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 (3)解决问题(13):希望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交流点拨】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交流点拨】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交流点拨】①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③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四、交流展示
找出点明文章意义,提出作者希望的一句话。
【交流点拨】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五、当堂检测(堂堂清)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C.若你想看到一朵花的生长过程,最好亲自裁种一棵。
D.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解析:B.“错”应写为“措”;C.“裁”应写为“栽”;D.“凡”应写为“帆”。) 2.(2018·天津)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B.朱自清曾这样赞美春天:“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解析:C.这是选择疑问句,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五、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2
人教版 七年级 语文上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文本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点拨)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
【交流点拨】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3)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证明王阳明的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4)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是什么?
【交流点拨】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5)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6)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证明知识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的。
(7)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而是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8)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是为了证明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交流点拨】是为了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9)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交流点拨】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10)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1)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呢?为什么?作者对此是怎样论证的? 【交流点拨】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因为他们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2.写法赏析。(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点拨) (1)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3
人教版 七年级 语文上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 【交流点拨】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
(2)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交流点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二、交流展示
3.各抒己见。
同学们,学完课文后,相信你们对“格物致知”有了深刻的认识。想一想,你们是否也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否也有通过“格物”来“致知”的生活事例?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格物致知”的名人名言或历史故事?
【交流点拨】生甲:我从探究剪刀的工作原理,从而知道了杠杆原理(中间那个点构造了杠杆)。 生乙:我搜集的名言有: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②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尚)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生丙:我举一个反面的例子:赵括纸上谈兵导致全军覆没。
三、当堂检测(堂堂清)
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
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2.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对吗?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四、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5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反思与记载】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