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第4课 宋明理学
目标导航 1.对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儒学危机,了解即可。 2.要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区别,以及它们与佛、道思想的联系,并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整体发展的角度认识它们的历史地位。 3.宋明理学博大精深,对中国人的影响也是复杂又深远,其中的一些概念也比较难理解,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掌握好,加油吧。 (10分钟,10分) 一、历史背景:儒学出现危机 1.魏晋南北朝以来,________、________迅速传播冲击儒学地位。 2.唐宋时期,“________”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思考和探索,使________体系得以丰富和更新。 二、发展历程 1.程朱理学 (1)代表:北宋程颢、________,南宋________。 (2)主张 ①世界本原:“________”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②个人修养:________,灭人欲。 ③求理方法:________。 (3)发展 ①________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元朝将《________》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③明初,确定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影响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②对其他国家也有影响,远及朝鲜、________。 2.陆王心学 人物 项目 时间 主张 相同 不同 陆九渊 ________时期 发明本心 王守仁 明中期 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预习 心即理也,________是世界的本原 三、地位影响 1.地位:________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影响 (1)局限性:用________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进步性
2020 ①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________、品德,讲求________、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________。 答案: 一、1.佛教 道教 2.三教合一 3.儒学 二、1.(1)程颐 朱熹 (2)①理 ②存天理 ③格物致知 (3)①南宋 ②四书章句集注 (4)②日本 2.南宋 心 致良知 三、1.理学 2.(1)三纲五常 (2)①气节 以理统情 ②人性的庄严 (20分钟,30分)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儒学的危机 课堂作业 1.右图为位于五岳之一恒山上的悬空寺,它是国内现存唯一一座道、佛、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体现。该庙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西汉武帝时期 B.东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教合一”。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道教出现于东汉末年,A、B不符合题意;C、D都符合出现了“三教合一”趋势,但D不符合题干中“最早”的限定条件。 2.唐代道宣的《集古今佛道论衡》中载,唐高祖在武德八年(625年)下诏明确规定:“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由此可知( ) A.儒学和佛教遭到打压 B.道学成为统治思想 C.此举促使了三教对立 D.此举旨在巩固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先老,次孔,末后释宗”可知,唐朝统治者把道教放在第一位,这是与李唐王朝统治者的姓氏有关的,有利于加强教化和巩固统治,故选D。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A、C错误;此时道教虽然受到统治者重视,但并没有成为统治思想,B错误。 3.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非常成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 ) A.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 B.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 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
2020
答案:D
解析:唐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挑战,北宋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故D正确。A项说法错误;B是理学形成的外因;C项不能体现“新”。
知识点二
程朱理学
4.“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句话评价的应是( )
A.荀子思想 B.董仲舒新儒学 C.程朱理学 D.道家学说 答案:C
解析: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同时又认为“人伦者,天理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因此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故C正确。
5.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其中“天理”是指( )
A.孔孟之道 B.自然规律 C.三纲五常 D.物质财富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等美德,但为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A错误,C正确。
6.康熙皇帝为表彰湖南长沙某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了书写有“学达性天”四字的横匾。下列历史人物中有可能在该书院讲学传道的是( )
A.李贽 B.李白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对理学传承的表彰,李白和董仲舒生活在理学出现之前的时代,不可能传承理学,B、C排除;李贽批判束缚人欲的理学,不符合题意,A排除。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理学成就,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并多处讲学传道,D项符合题意。
7.“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关键信息“仗义死节之士”说明了C项;A、B、D三项不符合材料。
知识点三
陆王心学
8.“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
2020
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程颐 D.陆九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心学”。抓住材料中“此心此理”“万物皆备于我”可知此思想家主张“心即万物”,D符合题意。
9.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答案:A
解析: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故A项正确。B项错在“圣人独有”,C项明显不符合心学理论,D项错在“外部世界”,应是内心世界。
10.思想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为此,他主张( )
A.“格物致知” B.“无为而治”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抓住关键词“良知”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王阳明的“致良知”。A属于程朱理学,B是道家思想,D是陆九渊的思想。故C正确。
11.南宋朱熹和明代王阳明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提出“发明本心”
B.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为欲望所蒙蔽 C.认为“心”就是“理”
D.认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陆九渊的主张,C是心学的主张,D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三纲五常”,维护封建道德;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要求人们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可见B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二: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的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三: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四:程颐说,“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一种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