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认为本次教研活动对该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6)、12月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本学期来,共召开了3次会议,听评课共15节,发放问卷350份。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与实践,使教师懂得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的教学理论与经验。初步得出“好课”的教学策略必须具备“三要素”。既课前要认真备课,体现新理念;课中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重视师生双边互动;课后及时反思,查漏补缺。
3、2016年开展的活动:
(1)、3月初组织召开了课题组会议。学习新课标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求;制定了2016年上半年课题研究计划;布置了本学期课题研究任务。
(2)、4月至5月课题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到原州区张易、中河、开城、寨科、头营、六小等城乡学校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应用”为主题的课堂诊断与研究。形式有访谈、问卷、听课、讨论交流及谈话交流等教研活动,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3)6月份定为课题组内探讨交流月,定专题、定备课、定讲课教师、定评课教师。不仅解决了成员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而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促使课题研究常态化
(4)、7月份课题组召开期末总结会议,讨论交流与本课题有关的先进经验及教学方法。课题成员每周在微信群里向课题负责人汇报一次本校数学教研活动情况。
(5)、 9月至 10月份课题负责人领着课题成员到原州区张易、官厅、寨科、彭堡等村小进行“送课下乡”,通过“同课一异构”的形式,讨论两位教师上同一内容的各自有缺点;同时给师生发放调查
6
问卷630份。了解教师课堂使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和学生家庭作业的有效性。在数与代数领域、空间与图形领域,统计与概率领域研究出了一些创设良好问题情境的策略、学生提出真问题的策略和教师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策略。
(6)、11月以点带面,骨干引领,助推课题研究。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而且都是基于课例的小专题研究 “创设良好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和“学生提出真问题的策略研究”。同时按计划课题成员在城区学校开展(三小、五小、六小、七小、西关小学)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示范课活动,与全体数学教师讨论总结“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骨干教师李凤君执教的《图形的旋转》,于红执教《线段、射线、直线和角》,李杰执教的《24时计时法》课、马金琴老师执教的《最小公倍数》,侯谦执教《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等,都能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有效地利用电子白板技术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课题研究成员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变为研究型教师。
(7)、12月份课题组成员每人还指导校本数学教师积极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与实践经验”,带领校本教师“边研边教,边教边思”。课题组全体成员带领本校教师们参加了各级各类的进优质课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按预定计划和要求,本学期课题组成员每人积极听课、评课不少于5节,上公开课三节以上。积极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课,积极做教学课件、写教学心得、教学随笔、教学设计及教学论文。
八、初步研究成果
1、课题主持人李萍芳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的课题理论培训,每一次培训都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课题组教师对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理解更加
7
清晰;通过实践与研究改变了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初步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使教师明确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通过实践与研究,明确了“有效性课堂教学”必须具备的“四要素”。既科学性、特色性、创新性、生成性。
2、借“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东风,课题组深入学校评课、议课,使教师懂得了课堂教学要始终坚持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教学结构;对教学重点要始终采用“引、扶、放”的方法;对学生要用“指导、引导、诱导”的方法激励学习兴趣。
3、通过问卷调查与研讨交流让教师明确了:何为“名师”? “优质课”的特点是什么?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课堂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否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是否合理运用教学评价?如何提高小学生口算计算能力?等问题。
4、继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研讨活动,如教法培训、专题讲座、集体备课、校本教研活动、联盟学校基于小专题的课例研讨、骨干教师课例研讨、特岗教师展示课等形式,围绕课题研究目标进行研究,不断地在研究中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初步总结出了适合原州区师生实际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5、提倡集体备课,促进课题有效开展。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为了使得课题能扎实有效的进行,每学期都要求各学校有计划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数与代数领域、几何与图形领域,计算与统计领域)进行集体备课。各年级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不定时备课,年级集体备课时,学校副校长及教务主任积极参与,并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得集体备课扎实开展。
8
6、、校内研磨 ,联盟赛课,相互借鉴,促课题。从课题开题至今,多次课题组参与城乡联盟校进行研讨课、展示课评比。在活动中,积极组织执教教师选课,根据学校本学期计划的专题研磨课,逐个环节分析、推敲课堂教学,通过同课异构的联盟学校授课方式,打破了学校的界线,给教师们展示、成长、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拓宽了课题研究的思路,助推课题研究。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7、总结与反思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查漏补缺有效途径。每学期末课题组都认真总结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如,上练习课时,让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定量的练习题。为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改变单一抽象乏味的无效的大量作业。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明确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要体现有以下特点:
(1)、突出课堂教学的三个字:“实”、“新”、“活”。 (2)、明确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启发解疑——尝试练习——评价反思——学习小结”。
(3)、做到课堂教学的三重对话—— 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4)、懂得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掌握教材重点知识,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
(5)、使学生懂得数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8、在研究过程性中,建立的档案资料有:
(1)课题立项资料文件夹;课题研究参考资料文件夹。课题计划总结文件夹。(4)课题活动简报文件夹。(5)课堂教学成果库(教学设计、课件、随笔、反思、论文、心得体会、教学视屏、图片)。 (6)课题问卷调查表文件夹。(7)课题成员自主研究资料库文件夹。(8)试卷测试及试卷分析文件夹。(9)课题成员研究任务分工文件夹。(10)个案分析及中期研究报告。
9
九、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理论学习,对新课标解读不深,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对教材理解不深,不能很好的研读教材,把握不准教学意图和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不到有效解决。
2、课堂教学方法还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只是个形式。如,课堂中教师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和讨论交流的时间很少,不能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3、课件成了课堂的“主角”,没有利用电子白板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不切实际,使学生要么“吃不饱”要么“吃不了”。教师还处在“受之一鱼”,而不是“授之以渔”;还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
4、有的过于追求课堂的“花架子”,忽视了数学“双基”训练与“逻辑思维”的培养。部分教师只有在各种赛课时,才意识到研究课堂教学策略的主要性,而在平常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落实新课程教学目标。
5、缺少专家的指导。不能有效地将教后反思成为教学常态化。由于课题成员自身对教学理论把握不到位,理解不透彻,还不能很好的去指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十、改进办法
1、课题组继续引领教师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同时向教师推荐一些关于数学思想方法及创设良好问题情境的书籍。如《用心做教育》《做研究型教师》,通过阅读来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