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全国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地方政治改革
作者:汪朝光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05期
〔摘要〕 全国抗战的长期坚持,关键在动员民众,而如何做到有效地民众动员,又牵涉到地方治理的诸般问题。为此,国民党在全国抗战时期实行地方政治改革,其主旨在强化地方行政管理,适度扩大政治参与,以强化行政管理为抗战提供地方支撑,以扩大政治参与调动地方士绅和民众支持抗战的积极性。但其成效却不彰,其缘由主要在于国民党的组织力薄弱,无法真正在基层深耕细作、动员民众。而且,国民党组织和治理的精英化趋向,在战时背景下,对如何动员并呼应海量的最广大底层民众的诉求,显得茫然无措和应对无力,这对因应抗战的全面化乃至战时国民党统治的稳固和战后国民党统治的延续都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抗日战争;地方政治;国民党;新县制;地方参议会
〔中图分类号〕K2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8)05-0141-12 ① 有关战时地方政治改革的个案研究不在少数,请参阅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要旨不在于具体的个案研究,而在于结合战时地方政治改革的内容,对其利弊得失作总体判断和把握。战时地方政治牵涉方面甚多,本文论述的重心在以“新县制”为中心的县乡镇政治改革,其他方面的情况容另文讨论。
〔作者简介〕汪朝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6。 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抵抗之英勇顽强与在战场上的接连失利相并存,因此,中国各方的政治力量都认识到,这场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如何坚持并打赢这场持久战,才是中国真正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否动员民众,支持战争。如何做到有效地民众动员,牵涉到地方治理的诸般问题,而这恰恰是当时执政的国民党的软肋。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战争开始后,无论是前方还是后方,战区还是敌后,都面临着种种新的情况。国民党本就缺乏基层组织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网络,其地方治理缺乏可靠而有力的支撑,如何在战时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为持久抗战提供基础性支持,确为国民党面临的难题之一。为此,国民党做出了若干地方政治改革举措,其主旨在于强化地方行政管理,适度扩大政治参与,以强化行政管理为抗战提供地方支撑,以扩大政治参与调动地方士绅和民众支持抗战的积极性。本文即以此为论述主旨,求教于学界同仁。① 一、“新县制”的推行
从秦代设郡县制以来,县就是中国地方区划的基本单位,历两千年而无大变,可见其适应性和稳固性。县级单位具有承上启下之功能,上承省之命令,下连区乡行政,上传下达,上下连通,在中国地方发展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枢纽作用。全国抗战前,国民党的统治大体伸展到县级单位,但并不十分深入与稳固,地方行政机构是“省庞大而县弱小,县以下则尤空虚,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