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解答】解:在阳光照射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水光解产生[H]与氧气,故叶片周围可以产生肉眼能看到的气泡.气泡中的主要成分是氧气. 故选:A.
4.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过程①和④ B.人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③ C.植物细胞内,过程④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D.乳酸菌细胞可进行①③过程并释放能量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呼吸的方式和过程,图中过程①表示细胞呼吸
③、④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类型的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马
铃薯块茎能进行过程①和③,苹果果实能进行过程①和④;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人肌细胞内,过程①和③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解答】解:A、有的植物细胞能进行①和③过程,如马铃薯块茎细胞,有的植物细胞能进行①和④过程,如苹果果实细胞,A正确;
B、人体肌肉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即进行①和③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正确;
C、④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C错误;
D、乳酸菌是厌氧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正确. 故选:C.
5.如图表示某种植物在最适温度和0.03%的CO2浓度条件下,光合作用合成量随光照强度变
化的曲线,若在B点时改变某种条件,结果发生了如曲线b的变化,则改变的环境因素是( )
A.适当提高温度 B.增大光照强度
C.适当增加CO2浓度 D.增加酶的数量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曲线是某种植物在最适温度和0.03%的CO2浓度条件下,光合作用合成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该曲线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强,
B点之后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光合作用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强,
能是二氧化碳的浓度;在B点改变某种条件后光合作用强度突然增强.
【解答】解:A、由于曲线a是最适宜温度,因此适当提高温度,酶的活性降低而使光合作用强度减弱,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B点之后光照强度已不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会增强,B错误;
C、由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点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强,C正确; D、酶的数量不是环境因素,D错误. 故选:C.
6.基因型为AaBBccDd的二倍体生物(白由组合),正常情况下可产生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种类数是( ) A.2 B.4 C.8 D.16
【考点】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分析】解答本题需采用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解答】解: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Aa能产生A、a两种配子;BB只能产生B一种配子;cc只能产生c一种配子;Dd能产生D、d两种配子.再采用乘法法则计算出基因型为AaBBccDdC的二倍体生物产生的配子的种类数,即2×1×1×2=4种.
故选:B.
7.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
A.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突变所致 C.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D.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让无尾猫自交多代,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的有尾猫,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无尾相对于有尾是显性性状(用A、a表示),则亲本无尾猫的基因型均为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它们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其中有尾猫占,而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的有尾猫,说明A纯合致死.
【解答】解:A、猫的有尾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A错误; B、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
C、A纯合致死,所以自交后代无尾猫中只有杂合子,C错误;
D、无尾猫(Aa)与有尾猫(aa)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无尾):aa(有尾)=1:1,其中无尾猫约占,D正确.
故选:D.
8.在下列遗传谱系中,只能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性状遗传是( )
A. B. C. D.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解答】解:A、该遗传系谱中双亲正常,生有患病的儿子,该遗传病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
B、由于该遗传系谱中女患者的父亲、母亲正常,因此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
C、该遗传系谱图,亲代和子代都有患者和正常的个体,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C错误;
D、该遗传系谱图,亲代和子代都有患者和正常的个体,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9.某种植物有雌株、雄株和两性植株三种性别类型,受一组复等位基因A、A+、a控制,其中A基因存在时表现为雌株,不含A基因但含有A+基因时表现为两性植株,只含a基因时表现为雄株.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物三种性别的基因型中纯合子有三种
B.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混合种植,F1中只有一种基因型 C.雌株与雄株杂交的子代中雌株占75% D.基因型为A+a的植株白交两代,F2中雄株占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种开紫花的植物有雌株、雄株和两性植株三种性别类型,受一组复等位基因A、A+、a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雌株的基因型为AA、AA+、Aa,两性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雄株的基因型为aa.
【解答】解:A、由于雄株没有A基因,所以没有AA的雌株纯合体,因此,控制该植物性别的一组复等位基因可组成5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有2种,A错误;
B、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混合种植,F1中有两种基因型,分别为A+A+和A+a,B错误; C、由于雄株的基因型为aa,不能产生含A的配子,故雌株一定为杂合子(AA+或Aa),所以该植物中的雌株与雄株杂交,子代雌株所占比例应等于50%,C错误;
D、基因型为A+a的植株连续自交1代,F1中A+A+、A+a、aa=1:2:1,其中aa不能自交而被F1再自交1代,F2中雄株均来自A+a植株,D正确. 淘汰.故F2中雄株所占比例为×=,故选:D.
10.下列关于核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相关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基因数目加倍,一定源于染色体数目的加倍 B.基因数目减半,一定源于染色体数目减半 C.相同基因的分离,一定源于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基因的重新组合,一定源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基因数目加倍,一定源于染色体复制,但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染色体数目和基因数目均减半,B正确; C、相同基因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C错误;
D、基因的重新组合源于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B.
11.如图示两个遗传系谱图中患者均患有单基因遗传病,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遗传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一定相同 B.甲、乙遗传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一定不同 C.家系甲中夫妇再生一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D.家系乙中夫妇再生一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