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家系中,儿子患病而父母正常,可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为隐性遗传,但不能确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还是伴X隐性遗传;乙家系中,亲代和子代都有患者,根据系谱图无法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但可确定不可能是伴Y遗传. 【解答】解:A、甲、乙遗传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不一定相同,A错误; B、甲、乙遗传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可能相同,B错误;
C、家系甲中,不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还是伴X隐性遗传病,该夫妇再生一患病孩子的概率都为,C错误;
D、家系乙中,不论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不论是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该夫妇再生一患病孩子的概率为,D正确.
故选:D.
12.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了解H5Nl禽流感病毒侵入家禽的一些过程,实验过程如图所示(未提及元素均不具放射性).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子代H5Nl病毒X全部有放射性 B.子代H5Nl病毒X中没有35S C.子代H5Nl病毒X中全部有32P
D.子代H5Nl病毒X中全部有32S、31P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RNA(C、H、O、N、P);
2、噬菌体侵染细胞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解:将含32P的H5N1侵染含35S的家禽体细胞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胞,只有遗传物质进入细胞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病毒的合成,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是单链的RNA,而且合成子代病毒的核酸所需的原料全部来自家禽细胞,因此子代病毒X全部都含35S,绝大部分含31P,少数含32P. 故选:D.
13.下列关于DNA结构及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DNA的特异性由碱基的数目及空间结构决定 B.DNA分子中一个磷酸可与两个核糖相连 C.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作为复制时的模板
D.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与DNA聚合酶不能同时发挥作用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DNA复制的特点:(1)边解旋边复制;(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3、DNA复制的条件:
ATP.(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4)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解答】解:A、DNA的特异性由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决定,A错误;
B、DNA分子中一个磷酸可与两个脱氧核糖相连,且每条链一端的一个磷酸只与一个脱氧核糖相连,B错误;
C、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作为复制时的模板,C正确;
D、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因此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与DNA聚合酶可同时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C.
14.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占40%,一条链(左链)中A占10%,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DNA的一条链中G的含量为40%
B.高温条件下该DNA分子结构不易被破坏 C.该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数大于嘧啶碱基数 D.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中A的含量为5%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双链DNA分子中,G与C配对、A与T配对,因此双链DNA中G=C、A=T,如果双链DNA分子中G占40%,则C=40%,A=G=10%;由于G、C之间的氢键是3个,A、T之间的氢键是两个,因此DNA分子中G、C碱基对数量越多,DNA分子结构越稳定.
【解答】解:A、双链DNA中的G占40%,则一条链中G的含量在0~80%之间,A错误; B、由于该DNA分子中,G、C碱基比例大,因此热稳定性高,B正确; C、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配对,因此嘌呤与嘧啶相等,C错误;
D、由于双链DNA中A=10%,一条链中的A占10%,则另一条链中A占10%,D错误. 故选:B.
15.如图表示脱氧核苷酸、基因、DNA和染色体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F片段 C.D是脱氧核苷酸,其种类取决于C D.用甲基绿可以检测G在细胞中的分布
【考点】基因与DNA的关系;DNA分子的基本单位. 【分析】基因与DNA分子、染色体、核苷酸的关系: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2)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3)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据图示可知,C为含氮碱基,D为脱氧核苷酸,F为DNA,G为蛋白质,它们共同构成H染色体.
【解答】解: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F片段,B正确;
C、据分析可知,D是脱氧核苷酸,其种类取决于C碱基,C正确; D、用甲基绿可以检测DNA在细胞中的分布,而G为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16.将用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培养,数小时后对DNA分析,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中只有DNA含有15N
B.被15N标记的DNA主要分布在大肠杆菌的细胞核中 C.数小时后提取到的含15N的DNA分子中不含14N D.在数小时内,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共分裂了4次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将用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培养,数小时后对DNA分析,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而在子代中含15N的DNA分子只有2个,不含的是总数减去2,故总数应为16,子代数应是2n,n等于4,说明DNA分子共复制了4次.
【解答】解:A、蛋白质和核酸都含有N元素,所以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中不只有DNA含有15N,A错误;
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被15N标记的DNA主要分布在大肠杆菌的拟核中,B错误;
C、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数小时后提取到的含15N的DNA分子中都含14
N,C错误;
D、由于数小时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所以在数小时内,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共分裂了4次,D正确. 故选:D.
17.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肾上腺素所分泌的器官分别是( ) A.下丘脑、甲状腺、肾上腺 B.垂体、甲状腺、肾上腺 C.垂体、垂体、垂体 D.垂体、下丘脑、肾上腺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人体和动物的激素种类和生理作用 内分 激素名称 本质 作用 泌腺 下丘促激素释多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关的促…激素 脑 放激素 肽 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素 垂体 促甲状腺肽 促进甲状腺的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激素 和
促性腺激素 生长激素 甲状腺 胰岛 甲状腺激素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醛固酮 雄激素 雌激素 蛋 白 质 类 氨基酸衍生物 蛋 白 质 氨基酸衍生物 固醇 固醇 促进性腺的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加 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 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 化成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 加速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使血糖浓度 升高 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物质分解过程,促进糖原 分解,使血糖升高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和对钾的排出 肾上腺 性腺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正常的雌性周 期 【解答】解:(1)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3)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 故选:D.
18.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C.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机体免疫防卫过度所致 D.只有免疫细胞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