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登革热疫情处置应急预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0 16:25: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关键定义 1、输入性病例

感染地不在本地的病例。发病前15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南美等),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

2、本地感染病例

登革热病人发病前15天内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区为单位),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地。

3、疫点

疫点是指登革热病人及隐性感染者活动区域中,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区域范围。通常以感染者住所或与其相邻的若干户、感染者的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根据蚊媒活动范围划定半径100米之内的空间范围(有时疫点范围可能涉及多个村或居委会)。

4、疫区

是指当发生登革热暴发或流行时,由于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的活动范围可能引起疫情扩散的区域。当发生登革热暴发或流行,出现较多病例,疫点和预警区范围出现重叠时,疫情处置不能仅限于疫点范围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疫区范围,用于指导灭蚊和清理伊蚊孳生地工作。

精选文档

5、预警区

预警区是指登革热疫情发生早期,根据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等传染源或媒介活动情况,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划定的可能存在疫情扩散风险的区域。通常以核心区周围的半径400米区域作为疫情处置的预警区。

6、监控区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划定除疫点及预警区之外的区域为监控区。

(二)疫情监测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诊断标准按《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2008》执行),无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应于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并电话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登革热暴发疫情报告。1周内,一个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年度内首次发现登革热病例,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网络报告;另外,在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学校、村庄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也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网络报告。

精选文档

(三)疫情处置

按照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民总动员,清除孳生地;有效监控,控制扩散;追踪索源,管理传染源等四大防控原则,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协调,职责到位,及时发现登革热疫情,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本地登革热疫情扩散,减少危害。

1、 发生本地疫情。 (1)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调查病例发病前二周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如住家、工作地点、公园、学校、市场、庙宇等公共场所)、活动情况、被蚊子叮咬史、就诊经过等。

2)实验室检测。及时采集病人(疑似病人)急性期血清检测登革热病毒抗体,必要时进行登革热核酸检测。对疫情早期发现的病例还应采集双相血清,检测登革热病毒特异抗体。捕捉伊蚊(成蚊)送上级实验室检测。

3)病例搜索。

①调查了解病例在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例如:家人、同事、住家周围半径100米内的邻居、曾拜会或相聚的亲戚朋友,有疑似症状者,均采血送验,追查传染来源和追踪传播轨迹。

②对疫点、疫区的医疗机构(如社区门诊、卫生站、医院等)搜索近期发病的可疑病例。

精选文档

③病例搜索,要追踪可能的传染源。对于指示病例、首例或首批病例,要详细调查其发病前25天内(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当地是否有类似病人、尤其是来自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出现,寻找可能的输入病例,探索本地病例的传染源。在病例搜索时,同时开展居民健康宣传。

4)流行因素调查。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植被、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疫情分析。分析疫情的流行特点、发展趋势分布,确定疫点、疫区范围,及时开展风险评估,并根据疫情的形势适时调整防控措施建议。

(3)媒介状况快速评估。为了解疫点、疫区范围内蚊媒密度情况,调查疫点内50~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等。每3~5天进行一次。若疫区涉及范围较大时,可抽取有代表性的3~5个点进行布雷图指数调查,评估整个疫区的清理孳生地效果。要求调查员要由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人员组成,确保调查数据真实有效,能客观反映清理伊蚊孳生地工作成效。

(4)蚊媒应急监测。在疫区内,重点是疫点及周围地区开展蚊媒应急监测。

精选文档

选用诱蚊诱卵器法,在疫点及周围区域环境,共布放50-100只诱蚊诱卵器,一般每3~5户或每25~50米距离布放一个诱蚊诱卵器,主要布放于家庭环境的庭院、阳台、天台的花草树荫下,或室外环境的树木、花草、绿化带、灌木丛下,连续布放4天。第4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蚊及蚊卵,并分类鉴定。将蚊虫收集到螺口采样管,置于液氮罐内或-20℃冰环境,送市疾控中心检测蚊虫携毒情况。

疫点每4天监测1次,警戒区每15天监测1次。 (5)指导镇(街)、村(居)落实清理伊蚊孳生地工作。疾控机构要会同爱卫部门指导各镇(街)、村(居)组织开展清理伊蚊孳生地工作,确保工作成效。做到工作前有培训,工作过程有记录、有质量控制,工作结束后有评估。对工作不达标的镇(街)、村(居)坚决要求重新组织入户,直至合格为止。对反复多次评估仍未达标的镇(街)、村(居),要及时将情况向其上级行政部门反映,建议其启动问责程序。

(6)工作督导。要求采取媒介控制措施后,疫点范围内,在发现病例后一周内布放的诱蚊诱卵器不能发现伊蚊或卵;疫区一周内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诱蚊诱卵指数控制在5以下,在督导过程中重点查阅入户记录,查看蚊媒孳生地清除情况并记录,居民是否有翻盆倒罐意识。

精选文档

搜索更多关于: 登革热疫情处置应急预案 的文档
登革热疫情处置应急预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wcwf8l5pq2p7v43zg0p6rgfk15t3500h9h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