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舍弃,回避 .C.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辅助 .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诉 .
解析:选B。A.过:责备。C.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D.倾:倾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先王以为东蒙主?①昔者.?A. ?②不能者止?.?①且在邦域之中矣?.B.? ?②既来之,则安之?.
?将焉用彼相矣?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C.? ?②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①不患寡而.?D. ?②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析:选D。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A项,①助词,表示停顿/②代词,??的人;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们,代远人;C项,①连词,表示假设,那么/②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3.下列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用兵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让??作为 ..C.陈力就列 就列:担任职务 ..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与今天“国家”同义 .解析:选D。国:古代诸侯国的封地。今指国家。
4.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充出来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昔者先王以(颛臾)为东蒙主 B.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之)也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 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己)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解析:选D。“守”后省略的是“之”,代指前面的“邦”。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后世必为子孙忧 必:一定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疾:厌恶,痛恨 .C.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忧患 .D.既来之,则安之 安:安定 .
解析:选D。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6.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既来之 C.则安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D.吾恐季孙之忧
解析:选D。ABC均为代词;D.结构助词,的。
7.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 C.③④⑤
B.②③④ D.①③⑤
解析:选B。①是批评冉有的话,⑤指出“季孙之忧”的本质所在。
8.下列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 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不能前来归附。
解析:选C。注意此句中的“来”应为使动用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