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关于郑州棉纺厂的调查报告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7 18:50:4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吃喝拉撒全要管,让穆藕初大感头痛。这种情形之下,郑州豫丰倒是跟上海总部“联为一气”了,可不但没能“相得益彰”,反把上海总部拖累得岌岌可危。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洋商,特别是日商在中国市场的飙进。棉纺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实业,而穆老总认为中国棉业唯一的劲敌就是日本。

当时的日本纺织巨子,成群结队来到中国,组成联合企业,开工生产,利用中国低廉的土地、人力资源,减少制造费,避去进口税,快刀直入,所向无敌,把中国纱厂冲击得难以立足。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人在中国经营的纱厂仅数家,纱锭数约10万枚左右。数年之内,纱锭数激增至150万枚,竟然达到了中国纱锭一半的规模。

豫丰纱厂开工后的第三年,旧中国棉纺业的好日子就走到了头。由于洋纱、洋布充斥市场,加上该地区长期战乱,造成豫丰纱厂销售不畅,亏损严重。穆藕初曾一度将工厂租给美商“慎昌洋行”;1934年天津中国银行加入股本,占豫丰纱厂股权的90%以上,由中行派人直接管理。穆藕初在郑州实践的纺织梦,早早地收了场。

4年后,命途多舛的豫丰纱厂又遭致命一击。抗日战争爆发后,豫丰纱厂数次遭到轰炸,多数厂房被炸毁,来不及搬走的4000余枚纱锭,都埋在了废墟内。情势逼迫之下,豫丰纱厂只好内迁重庆,改名为“豫丰和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厂”,它就是解放后的国营重庆第一棉纺织厂的前身。

1948年,郑州解放。翌年7月,又一个上海浦东的棉纺企业老板悄然来到了郑州。跟他的老乡穆藕初相比,这个小老板可算得上寂寂无名;他那设在郑州地主家大院里的“利民纱厂”只有120个纱锭,也远不能跟“豫丰纱厂”相提并论。

可惜的是,这个小老板的运气也不好:郑州这里虽然人多,也很想穿好衣服,但大都穷得要命,哪里有钱买布?利民纱厂开工没几天,就维持不下去了,工人吃饭都成了问题;加上刚刚解放,到处都在打土豪,分田地,小老板害怕共产党批斗他,就丢下工厂、工人,一个人跑了。

这个小老板,之所以几十年后还会被人提起,是因为他从上海带来的120名员工中,有一个后来成了河南纺织界最有名的人物,她的名字叫盛婉。

在上海利民纱厂时,盛婉是个13岁就进厂的童工,因为爱跟老板“搞搞震”,闹罢工,因此学徒3年,被厂里开除过3次。她到河南来时,也才十五六岁。利民纱厂的老板跑了,政府接管了企业,给员工发了路费,多数遣返回原籍了。盛婉回到上海后,当过街道妇联主任,又到上海一些小纱厂打临时工。

1951年,郑州市政府想重开豫丰纱厂,想起了盛婉他们这批熟练工人。河南省劳动局给盛婉等人去信,说你们是在河南失业的,应该还来河南,由政府给你们安排就业。11个姐妹就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从上海重又来到河南。

在失业工人学校学了一年,第二年,盛婉等人被分配到豫丰纱厂。

市政府在被日军炸剩下的旧厂房里,安装了3万枚新纱锭。1953年,豫丰纱厂复工,它就是后来的郑州市国棉二厂。

在豫丰纱厂复工的这年,即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全国财经会议。在讨论纺织工业的发展问题时,他同意纺织工业部汇报中提出的分析,并且认为计划方案中提出的纺织工业发展还可以再大一些。他说:“不是180万锭,也不是250万锭,而是300万锭。”

在这次会议上,中央人民政府确定在京广线沿线及以西靠近产棉区的北京、西安、郑州、石家庄4个地方同时发展纺织工业。这4个城市,加上原有的邯郸、咸阳两地,后来被称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 那真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各地都在热火朝天搞建设。郑州市西郊的1万亩荒地上,国家投资1.76亿元,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一口气建成了5家国营全能大型棉纺织厂,这个“纺织城”的面积比当时的郑州市区还大。它的南边,国家投资铺设了陇海铁路专用线,把五大棉纺厂与全国各地联结起来,原料源源不断地运来,产品输送天南海北。

然而,1953年的郑州,除了在废墟上复工的“豫丰纱厂”,以及两家外地老板投资的小纱厂之外,纺织业可以说毫无基础,跟一张白纸差不多,但这难不倒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央人民政府,一声令下,从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调来了1万多名技术工人、管理干部,还从云南等省份招来了失业工人。国家又投入巨资,在郑州纺织城一口气建起了4所纺织院校,建起了与棉纺企业相配套的大型

印染厂、纺织机械厂、纺织器材厂;主要为纺织工业配套和服务的机构、设施,如河南省纺织管理局医院(现在的郑州第四人民医院)、河南省工人文化宫等,也在纺织区南边陆续建成。当时的郑州号称拥有 10万纺织大军,1959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比建国时的1949年增长460倍,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

西郊第一座棉纺厂建成后,因其规模大于已收归国营的豫丰纱厂,政府便将其命名为“郑州市国棉一厂”,将豫丰纱厂改名为“郑州市国棉二厂”,以后陆续在西郊建成的棉纺厂,建成一家,命名一家,依次为郑棉三、四、五、六厂。 四、棉纺厂近况

为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根据绿城城市发展的需要,郑州市决定对西区老工业基地实施整体搬迁及升级改造。曾在郑州西郊耕耘了五十多个春秋的棉纺厂,即将告别市区。 2003年,棉纺企业外迁提上议事日程,郑州三棉迁到了须水纺织工业园,郑州一棉和六棉迁居新郑市龙湖镇,四棉欲迁中牟白沙镇,只有五厂现在还不明朗。

根据规划,棉纺厂老工业基地将以创新产业的集聚奠定区域发展的基础,加强“商贸”、“资讯”等发展能力,从而带动郑州西区的服务、研发、文化、教育、商业、居住、游憩等功能的全面成长。

搜索更多关于: 关于郑州棉纺厂的调查报告 - 图文 的文档
关于郑州棉纺厂的调查报告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x8z78pogy6o2vt5ky6b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