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方研究的三个重要规律
摘要:众所周知,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经方的典范,在《伤寒杂病论》中有三个
重要的规律,规律一:经方中的每一味药物必定有其特定的症状作用点。规律二:经方中相同的症状所用的药物和禁忌是固定的。规律三:经方中相同的词语描述的病机是同一病机。此这三个规律不仅体现在仲景书中,并且贯穿唐代和唐代以前的经方;在学习仲景书中遇到的难点遵照这三规律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答案。
关键词:经方;规律;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
一、什么是经方?
经方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 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这里的经方十一家包括了《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疭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显然此经方并不是指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因为这个时代在仲景之前。 在历史的长河中,经方书籍不断地散佚,到今天经方十一家的书籍全部失传,只有仲景的书籍流传在世,经方成为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代名词。 《辞海》对于经方的解释为:中医称汉代以前的方剂。
很明显,经方的外延在不断地缩小,最开始经方的含义为只要能根据“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的方剂都是经方,反之不是经方。《辞海》的解释显然有些牵强,难道汉代以后的医生就不能设计出经方?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就是经方研究的高峰,他对经方宝贵的认识在《千金翼方》序言中有提到:“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徇经方”。他又在《千金要方》开篇中说:“凡欲为大医,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等诸部经方”。可见孙思邈对于认为经方的定义并不局限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只是经方运用的一个典范。
宋代钱乙的很多方剂的设计和疗效事实上达到了经方的高度,《四库全书提要》评价钱乙曰:“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提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所以我认为《汉书·艺文志》对于经方的定义才是经方的本意,为了研究和讨论的方便,本文讨论的所有“经方”所指为唐代和唐代以前文献记载的方剂。
二、研究经方的三个重要规律
众所周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经方的典范,《伤寒杂病论》揭示了三个重要
的规律:
2.1规律一:经方中的每一味药物必定有其特定的症状作用点。 以《金匮要略》的小建中汤方条文举例:“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
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的药物是如何治疗虚劳出现的这些症状呢?首先必须了解病机:
《诸病源候论·卷三》[1]对于“虚劳里急”的解释:虚劳则肾气不足,伤于冲脉。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