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应对国际货币体系演变
在一定程度上,全球货币或者储备货币多元化进程已经展开。其起点可能与20世纪90年代末欧元正式启动巧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统计的数据显示,美元资产在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已由1999年初的超过70%,下降到2009年初的约60%。
目前看来,欧元、英镑与日元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全球体系演变与各国改革的情况,其他重要货币也有机会走到国际货币体系的前台。蒙代尔于2002年提出的“稳定性三岛”(美元、欧元、日元三个货币区)是多元化货币体系的一个特例,可以是创立全球货币之前,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中间形态。由于日元还是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一个小角色,如果以其代表亚洲,则亚洲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被严重低估。
然而,亚洲创立单一货币也面临许多障碍,包括区内各国经济规模、发展阶段及经济周期有较大差异。因此,亚洲的汇率协调与货币一体化,也可能围绕某种可能出现的主导货币展开。日元、人民币乃至印度卢比都有可能扮演这个角色,成为亚洲在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代言人。
从长期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无法根除“特里芬难题”。联合国金融改革专家组认为,主权国家货币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存在很多问题,包括:
——不稳定:随着储备货币积累增加,对其保值的信心很可能衰减; ——各国自保带来通货紧缩倾向:由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有较大经常项目顺差,因此希望积累外汇,抵御风险,这对全球总需求不利;
——不平等:目前体系使发展中国家将资源转移到发行储备货币的工业国。 一个解决办法是创造一个超主权的货币。这是60年前凯恩斯的建议。2009
-可编辑修改-
。
年初,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再次提出这个话题。在G20举行伦敦峰会之前,周小川发表了“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提出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特别提款权(SDR),发展成一个国际货币。相比之下,联合国金融改革专家组提出的一个建议更加令人关注,即短期如何解决缺乏可信的储备货币问题。其手段是发行“国际货币券”,目的可以理解为部分替代美元的储备功能。
对中国来说,美元地位的衰落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不确定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最大程度地利用机会减少风险。具体地看,有三个方面的策略值得特别重视,这包括外汇储备多元化、人民币国际化和促进对外投资。这些策略对于帮助中国应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已在推行。
(价值中国网http://www.chinavalue.net,2009-11-27)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面临怎样的趋势?
2、为什么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仍无法根除“特里芬难题”?
3、谈谈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不确定性。
-可编辑修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