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正方 台湾大学
一辩 吴淑燕 二辨 蔡宗达 三辩 徐金龙 四辩 王信国 反方 复旦大学
一辩 姜丰 二辨 季翔 三辩 严嘉 四辩 蒋昌建
胜方 (反)复旦大学 最佳辩手 (反)蒋昌建
正一立论
引子 康德 人都具有理性
孟子 人具有良心----即人本善
前提推论 人都有恻隐之心,人随时都可以成善,人有善端,恶事结果,不是原因,恶是有外在而来的
逆向推论 如果人本恶,道德就是利己的,道德不是道德,没有人原因去遵守规则
论点 人性本善,人有善心,人有善行。没有绝对的坏人,有很多的坏人。世界上有很多的善人
分析 正方其实就讲了一个点,人心是有善心的,人能做出善行,人的恶事来源于外在的诱惑,道德法律规则正是建立在人的善心之上而来的,世界上有很多的好人但没有很多穷凶极恶的坏人。
反驳 一 既然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有善心善端的,那么恶的外在诱惑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恶人又是哪里来的?
二 人后天能为善行固然存在,可是他们的善行是论证人能为善还是来论证人性本善呢?况且我们也看到人会做很多的恶行,按照对方的逻辑是不是一会儿人性本善一会儿人性本恶呢
反一立论
引子 康德不是性善论
反驳 一 对方的善行是后天的
二 社会上的后天恶行有很多,对方避而不谈
论点(逻辑) 一 人的社会属性是后天属性,是可以教化改变的,自然属性是先天属性,是今天双方应该探讨的话题。
二 恶是对本能的无节制的扩张,善则是能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 人性虽然本恶但是人有理性可以加以改造,社会的导向可以让人向善发展 逆向推论 如果人性本善,人就都不需要教化。
反驳 今天的辩题是事实判断,是事实判断就不能用理性代替感性,认识到人性本恶的前提才可以扬善避恶。
分析 反一的两个反驳都是戳中了对方的要点,尤其是第二个点是对方故意回避了的点,但是有一个反驳还是没说出来就是人为什么会行恶,接下来做的区分做的很好,把社会属性做了一个区分,这样确定了定义并且为后来的陈词奠定了很好地基调,第二个定义则是切题的一个有效有力的方式,然后第三个则是对人为善行的解释,不过其中和正方一样都有一个问题就是第一个为善的人是怎么产生的。逆向推论比正方做的更好一点,做的最漂亮的是最后的反驳,分清了一个价值层面上的高度问题,将事实和价值区分开,这一步对于后面的整个高度上的压制很有帮助。
反驳 一 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第一个为善的人为什么要做善行呢?如果这个人没有善心的话。
二 一个人如果没有善根只有恶源的话,这个社会的每个人都很可怕啊(T^T讲不清楚。。。。)
正二反驳
前提判定 善是根,恶是表象。
论点 人本身是善的,然而人之所以会有恶行,是被恶的环境所害的,在成长中本善的善心被恶的行为所掩盖,所以任何人都有善心,会悔过。(类比于种西瓜) 反驳 一 欲望不是恶,人的本能不是恶,反驳对方的定义。
二 人到底为什么能行善,能教成善人,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善心了,如果没有这个善心,一个人又怎么可能会去行善呢?
三 难道教育别人行善的人是一个恶人吗?第一个做善事的人是谁?
分析 前面的陈述和剖析逻辑上其实做的不错,但比较可惜因为陈述上的问题没有打出应该有的效果,并且中间还是出了一点问题和漏洞,比如恶的环境是怎么来的,不知道反二能不能抓住,接下来的反驳看似有力其实蛮多片面化的,但是在论点逻辑上正方这里有明显的逻辑上的推荐,在价值上没有升华
反驳 一 恶的环境是怎么来的?既然人都是善的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在恶的环境中可以不为所惑有的人却迷失自我呢?
二 欲望不是恶,欲望的无节制扩张才是恶。
三 人没有恶心么?一个人做坏事很多都不教就会啊
四 人之为善在于内在的良知和反省自由,这就是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
反二反驳
反驳 一 社会环境里的恶也是由人而来的,恶人从何而来? 二 恶是无节制的贪欲
陈词 一 从古到今很多人说人性本恶,人性本恶更加伟大并且不为人所知 二 事实上的判断,恶行恶性泛滥。恶人恶事不甚枚举 三 承认人性本恶不等于人的前途黑暗,人能认识到自己,所以人制定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如果人性本善,人类的德治教化多此一举,如果人性本善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分析 前面的两个反驳用简单的话戳破了正方的两个逻辑点,第一个点其实可以多一点切入,接下来的陈词部分,第一个论点其实不太有内容,但是其中季翔的语文功底不错,把整个逻辑扩充起来了,第二个其实也一样,虽然是讲后天的恶但是比正方的说服力来的大一点。最有力有推进作用的是第三个点,认识到人性本恶不等于人的前途就一片黑暗了,人还有自己的觉悟和良知,这一个点的切分比较有利,一方面提升了价值另一方面对整个大局都有很大的作用。提倡了教化的作用,也解释了前面的漏洞,自此反方先手占优。 反驳 一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自古有争议,对方今天说只谈事实可是事实的善行却都没解
释
二 恶行虽多但是善行也有,况且都是后天的,对方能论证到什么呢? 三 善的人之间的生活也会产生恶行,人后天的嫉妒之心在分配没达到平均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人的仇恨暴力之心在亲人意外受到伤害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这样才产生了恶人(强行解释有问题。。。)
四 我们说为什么阳台上要装上围栏,是因为我们自己会去跳下去么?不是,我们都不会主动去跳,但是这些围栏的作用正是去防止我们出现意外,法律和道德都是这样,是为了防止我们被蛊惑误入歧途,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还有坏人恶人,因为无论我们的法律多么完备道德上不能进行完备的教育总有人会做错事的。(怪怪的。。。) 正三反驳
反驳 一 制服法律是让人有善端(这。。。。)
二 人性中如果没有善端,人怎么能学会善行 三 教育的主体是善的人还是性恶的人
四 人若是本恶则不会摒弃恶的价值,人不会去做善行,顺乎天理也就是去恶 五 社会属性不是后天了,自然属性不止有欲望
六 人类的发展是向善的,如果人性本恶,人就都是恶人。 台大第一代喷子出场了!噔噔噔噔
分析+反驳 这说的,第一个点就是句废话而且还是错的,什么叫让人有善端,sowhat强行解释嘛分明是,第二个点还可以和前面的是一样的,不过也能反驳,就是人也可以为恶,恶也不用教,第三个点则是反方解决了的问题,在于人的反省和良知,第四个点感觉很奇怪,和前面的点应该有重合部分,第五个点。。。so what所以呢能论证出什么呢?最后一个点和第四个点事一样的方向是差不多的,反驳的话主要用类比方法把,比如人本性会比较自私,可是人的良知会让人反省到这样不对,好吧怪怪的 总体来说正三就是个喷子。。。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推动。
反三反驳
反驳 一 人都有恶的本心才会做恶事,才会有悔过 二 恶行不需要教,说明人有恶的根源
三 恶不是外因,是有内因的,没有恶的内因人怎么会去行恶,恶的环境又怎么可以影响到他呢
四 最早的善源是由于制衡,制约,良心,反省。 陈词 一 原始人有恶行,人从发展的一开始就经常为恶。 二 人性本恶所以教化重要且艰巨,后天的教化可以改变人性让人为善行但这不代表人性本恶。
三 能意识到人性本恶是人类的伟大,是人的升华的过程(引经据典),才可以更好的避恶扬善,价值上的提升 。
分析 反方每个成词后面都有价值倡导和提升真是坠了。。。三个反驳都是抓住三个零星的点不过都蛮有意义的,最有用的是善源的解释,但是解释的不好不过无伤大雅。重点是后面的陈词部分开始解决问题了,首先是教化的必要性的原因,并且能解释人们为善的原因,然后是认识到人性本恶的重要性,这里的价值倡导很重要,一下子在高度上又领先了。 不反驳了这里就。。。直接看自由辩吧。
自由辩论 正方
一 质问人的善行从何而来 二 第一个善的人怎么来的 三 恶行由恶而来 四 荀子无恶无善 五 人的本性不会变 六 本是良心
有效的打击只有第二个,第一个善人从何而来,还有第五个,人的本性不会改变,但这个是一个新的点不一定打得出来 反方
一 善行由还需要教化
二 善人如何成恶,善花为什么产生恶果,第一个恶的老师怎么来呢 三 外部环境中的恶哪来的,是由人来的啊
四 恶的环境一定会行恶么,这不是一个必然判断 五 善的环境人干吗会做错事 六 人要不断修炼,自我反省 七 历史的恶事怎么解释
反方的逻辑清晰打的有力多了,一个是如果人性本善恶行从何而来的问题是正方最痛的点,第二个是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是自己这边最站得住脚的点守住了己方的观点。第三个是逻辑上的归谬
总结一下正三特大喷子被反方吊打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正三诶不吐槽了国辩史上最大喷子。反方该推进的都推进了配合的也很好。
反四结辩
反驳起笔 一 区分人性是什么和人性本是什么
二 为什么同样的环境有人会由善行做恶事 (两个反驳相当于总结自由辩) 前提出发点 抑恶扬善 (这个前提确定很明确)
一 意识到人性本恶才可以,正视历史现实,列举古来很多的恶行,让人意识到不遏制本性的恶才可以有改变
二 意识到人性本恶才可以自省,可以约束自己让明天更好,让社会教化系统更好,让人通过教化弃恶扬善。
三 意识到人性本恶才可以更好的弃恶扬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他律到自律。 分析 三个点其实都是在价值上的倡导都是从一个高度来考量的,加上文字上的修饰,解决了很多问题,人为什么要为善的原因全都解释清楚了。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注定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句话是厉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