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26 17:50: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习题——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 (一)

[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自《水调歌头》)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点的字。

把洒问青天 (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

3、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二)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1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写出了水的 、 的特点,运用了 的描写方法。

2、体会甲乙两文分别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 ;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

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 陶后鲜有闻 鲜: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 ② 亭亭净植 植: ④相与步于庭中 步: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

2

(2010年上海市)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一l1题(8分)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lO.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1.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2010年福建省福州市)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译文: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

3

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3至6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2010年福建福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8分)

4

搜索更多关于: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的文档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y9o73297l6u75f0ar85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