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有钱有势;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好,父母无钱无权。于是乎,个别教师对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就特别热情,重点关爱,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对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就比较冷淡,缺少关爱,个中原因,不言自明。这样的教师不仅毫无公正可言,甚至人品都有问题,有没有资格做教师都值得怀疑。
第二,关爱的同时要严慈相济。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是一味纵容,宠爱溺爱,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教师要善于把多关爱和严要求结合起来,这样的关爱才是完整的爱,适度的爱,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爱。
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可见“严”与“爱”是不矛盾的。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理想的教育效果,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优异成绩的获得,强健体魄的拥有,无一不是严格要求的成果,所以古人才说“严师出高徒”。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是一种特殊的关爱,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爱。当然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要把握分寸,要严得合理。所谓合理,就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那这样的严格要求就是不合理的。 关爱学生就要做到以慈母般的心肠体谅学生,宽容学生。宽容学生的错误。学生处于成长之中,难免会犯下各种各种的错误。教师要提醒自己: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一个人的成长史不就是一部不断犯错改错,最终走向成熟的历史吗?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思问题,改正错误,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问题所在,而不要动辄毫不留情地批评或
惩罚。宽容学生的不足。全面发展的学生固然讨人喜爱,但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关爱学生就要宽容学生的不足,那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答案是看进步,看长处,看优点。上海高中生韩寒文学天赋过人,却学不好数理化,以至于最终退学。但他退学后发表的小说《三重门》等却受到了广大中学生的喜爱。多找找学生的优点,多看看学生的进步,自然就能更加发自内心地去关爱那些有着种种不足的学生。
第三,关爱的体现是为学生着想。
关爱学生就要处处替学生着想,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这样的关爱才算是落到了实处。
保护学生安全。作为教师,如果看到学生有危险都不肯施以援手,那也就谈不上关爱学生了。保护学生安全是全体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教师关爱之心是否真诚的一次考验。汶川灾区的教师们经受住了考验,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做出了光辉的榜样,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当灾难来临时,每一个真心关爱学生的教师绝不会抛弃孩子独自逃生;没有灾难的时候,真心关爱学生的教师看到孩子有危险,也不会袖手旁观。教师们要本着关爱之心,时时处处提醒学生,教育学生,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如果遇到火灾、洪水、地震等紧急情况,首先要疏散学生,自觉做到学生利益优先。
关心学生健康。健康是一辈子的事,马虎不得。尤其是广大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格外关注。关心学生健康包括,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切实减轻学生课
业负担。
维护学生权益。在学校,教师就是学生的知心人,是学生的依靠,主动自觉地维护学生的权益也是关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例如中小学生拥有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权利就是受教育权,未成年人有依法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四,关爱的大忌是体罚心罚。
“体罚”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心罚”通常指教师用不适当的语言或行为对学生施行的心灵惩罚,如讽刺、挖苦和歧视学生等。这两种行为都是不允许的,都是无视学生人格和尊严的典型表现,也是教师自身素质低劣的反映。
(四)教书育人(10月18日)
教书育人的核心是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育人指的是学校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教育内容为载体,强健学生的体质,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向上的人格。具体如下:
第一,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尤其是遵循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这一规律,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教育也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社会进步对教育内容提出了
新的要求。素质教育正是顺应了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在21世纪信息传递的迅捷让我们的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广泛,因此知识的传授只是一个平台,而其中教给学生准确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才是教育的关键。素质教育不能是一句空口号,而应落到实处,应加大步伐落实新课程改革,加大力度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让学生乐学、善学,能学以致用。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和全面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现代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善于接受新信息和新知识。如果学生们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那么他们就容易走上歧途,迷失方向。例如现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青少年很快接受了这一新科技,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他们终日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中,学业荒废,性格也变得扭曲,更有甚者走上犯罪的道路,实在让人感到痛心。
第二,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如果教师们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来教育学生,会扼杀许多人才。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社会精英,更应该强调的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要做到这点,教师首先要敢于承认和面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从思想观念上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有区别的的主体,而不是待加工的“零部件”。其次,“教
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又要向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马卡连柯)。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的不同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且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他们提出相应的要求和制定相适应的发展目标。再次,组织教育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主体,以实现每个学生潜力挖掘的最大化。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创新才有进步。要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其前提是有会创新的特别是具有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能突破旧的思维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风格,以改进自己的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重新审视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并进行新的解释和说明。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时,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宽松、民主的环境,营造创新氛围,允许他们挑战权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对新观点的提出要加以鼓励,还要进行探索方法上的指导。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好奇心强的人对新奇事物总是主动去探索,而求知欲旺盛的人,对所面临的问题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或者已有的结论,相反他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和探索,试图发现新问题,做出新解释。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与创新精神是紧密相关的,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独创性行为。新事物的出现起初多不为人所接受,多会受到他人的嘲讽、打击,会让创新者产生怀疑,感到不安。而独创性是创新精神最本质的内容。教师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