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教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使课堂教学更贴近他们的实际,真正体现“从学生角度出发”。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师不但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读,更应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散步》一文语言具有层次美、节奏美,很适合朗读。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也因量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另外,师生的互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最恰当的时机,在看似无疑之处设疑,让学生借助关键词“慢慢地”、“稳稳地”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深层的理解,从而在有效的互动教学中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有些问题的设置可以灵活变通,可以针对不同的班级情况灵活补充。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笥李婷婷
一、教材分析
《羚羊木雕》一文通过一件小事来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
的思想矛盾。描写细腻,中心突出,故事情节非常紧凑,本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了少年之间朋友的交往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 背景分析
本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也洋溢着浓浓的亲情,相对其他几篇而言,本文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似乎有些从反面说理的味道。我想编者一定是要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亲情,明白亲情需要理解、友情需要尊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因此,备课组经过研讨将此设置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重点:角色朗读。理解矛盾冲突。 难点:结合文本体会人物的思想倾向。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把握文章思想的能力;2.提高朗读能力;3.学会用多种手段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真诚无私的友情,明白亲情需要互相理解、尊重。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把握、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理解文章。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景回现:让学生通过朗读重温情节。走入课文
情景为深入探究做准备。
(二)小组合作探究: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 品味语言、评价人物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探寻这次家庭矛盾双方人物的思想倾向,探讨人的不同价值取向。但这个抽象的问题会不会难倒学生?于是我们尝试用“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来切入,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个问题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学法指导,还让他们体会和学习了本文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学生可以喜欢文中的“我”,喜欢“我”的重情重义;喜欢万芳的宽容,甚至喜欢奶奶的善解人意。并通过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感悟文中人物的刻画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有的老师也认为这个问题有局限性:学生很可能会说不喜欢“我”的父母。我们经过探讨,认为可以以此引入对主旨的探寻。如:“同学们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交流了喜欢的原因。但对‘我’的父母的态度几乎没有表态,这就不得让我们深思:‘我’的父母的做法到底对不对,羚羊木雕到底该不该被要回。”这个问题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引入下一个环节。
(三)辩论环节:
辩论这个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处理家庭生活中矛盾,让学生理解在这件事中父母和“我”都是有欠缺的。明白亲情需要理解、友情需要尊重,让学生
自己去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让学生从特定的角度体味亲情。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不是旁观者,而是适时的点拨者。当学生出现一些不良倾向时,要引导学生明白友谊的真谛及利与义的关系。
(四)交流感悟:
在正确的价值观下,让学生体会文章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家庭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至爱亲朋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以图片、音乐铺设情景升华情感。
《金色花》教学设计 张宁
一、教法
1.启发点拨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
2.美读感知法: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
3.多媒体演示法:引入音像资料,制作课件,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二、学法
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锻炼学生收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