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符号·品牌——对贵州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作者:熊宗仁
作者机构: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来源:理论与当代 ISSN:1673-1956 年:2006 卷:000 期:006 页码:45-46 页数:2
中图分类:G127.73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贵州;文化认同;社会可持续发展;品牌;文化产业
摘要:贵州是一座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喀斯特自然地理环境所孕育和养成的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形象独特、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相对保存较好。当人类意识到“人定胜天”、“战胜大自然”的愚昧所带来的环境、资源危机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自己的生存状况时;当我们环顾世代相传,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许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现代化的潮流冲击下遭到破坏、忽视,甚至濒于灭绝时,人们方从迷梦中警醒。在我们认识到文化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也是发展资本的时候,我们开始反思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相对滞后,不仅是地上和地下丰富的经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而且也是独特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生产力。在发展文化产业,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手握着保护与开发的“双刃剑”,徘
徊在“积极保护”还是“消极保护”之间,犹豫于“保护为主”还是“利用为主”之间,不能从“关照历史,着眼未来”的全球化视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实践“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一国内外共信的指导思想,对我省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既缺乏政府、学界与社会公众的共识,更没有完整的理论指导、实践上可操作、又切合贵州特殊省情的应对措施。因此,认真研究我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利用措施,是当前发展贵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乃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