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研究》
―———―― 开题报告
X X 小 学
、
XX
20XX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研究》
―———――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构筑理想课堂教学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在近年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此,就如何在教学中行之有效地进行小组互动合作学习,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行立项研究。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
研究内容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已为广大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是通过观察和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难尽人意的低效现象,仍需做更细致的探讨。 1、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2、小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的构建。
(1)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 (2)研究有学校特色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形式; (3)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议题设计及合作与交流模式的研究;
(4)小组合作学习与其它学习方式的交互性效果研究。 (5)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 年9月-20 年10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期预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 年11月~20 年1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有关教育教学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的操作方法。 3、请专家再次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 年3月~20 年5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4、请专家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 年6月~20 年7月)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4、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5、教师全面进行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让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主要措施:
1、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教师要改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进行教学,要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等新理念,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走过场。 2、教师还要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在合作学习的分组指导、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后总结方面进行探
讨与研究,使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因此,本人认为,合作学习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a、小组人数的确定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研究设计。就我国小学课堂座位排列的一般情况来看,安排4-6人一组为宜。小组规模小些,既可以保证人人有机会,又可减少腼腆学生的拘谨感。
b、小组的构成
课上,教师要允许学生临时调换座位,以便学生能够“类聚”而畅所欲言.
c、小组成员的角色
小组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组长负责组织、管理、主持小组学习讨论, d、启发与提示
启发与提示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要素之一。学生愿意说,往往是由于他们有话可说。因此,教师应该做到:⑴设计的问题应与所学的内容相关,能以创新思维为前提。⑵在数学学习中或学习之前,配发相关的材料,以便学生讨论材料。通常情况下,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学生小组讨论活动,以免有些学生由于教师在场而拘谨。当学生不会表达某个见解时,教师可及时给予提示;还可在学生讨论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