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政治9月第3周周考试题
命题人:李艳娥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从学校有校园文化,社区有社区文化,到打开电脑,可以领略网络文化。这说明
①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③文化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 ④所有社会现象都是文化现象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尚在,读吧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③文化具有继承性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对文化的理解,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①我们“文化生活”里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④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的事物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出现,各种新的思想逐渐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事实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③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④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已经创造了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应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 博物馆作为人类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机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播和展示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材料表明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优秀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重男轻女”本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财产继承关系的反映,但是到今天,这种思想依然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里。这说明①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
1
展 ②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③文化可以脱离经济而存在 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8.中山装作为中国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礼服,离我们的生活虽然有点遥远,但其文化的密码却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来,比如人权思想,革命精神,他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这说明①文化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民族性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塑造着中华民族;从《共产党宣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 9.上述材料表明,优秀文化能够①满足人的一切精神需求 ②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③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④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某中学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打造了如“青春旋律艺术节”等各具特色的校园活动,还专门邀请两院院士、大学教授和优秀校友等在每周三下午为学生开设讲座。该中学这样做是因为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有形的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文化素养需要在一定的活动中培④文化决定经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在中国历史进步的洪流中发挥先锋作用。这说明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②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③文化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④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下列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②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 ③人民生活越改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人的全面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3.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现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是 ①创造文化 ②文化传递 ③文化沟通 ④文化共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郑和七次率船队浩浩荡荡驶入大海,历时30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先河。下列关于文化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②文化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 ③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④从古至今,每一次文化之旅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A.①②
B.③④
2
C.②③ D.①④
15. 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三届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由三峡川剧团排演的大型现代川剧《鸣凤》,将在“两节”期间为观众们再现川剧版巴金名作《家》的风采。据了解,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以“交流、交融、共享、和谐”为宗旨,目的是向世界展示出全新的、整体的亚洲文化形象,为亚洲各国的不同艺术形式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并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举办亚洲艺术节有利于①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性文化 ②增进亚洲各国的了解③繁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 ④增进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26分)材料:中国网2011年4月21日讯 在第16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新闻
出版研究院在京发布“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年的72.0%增加了5.1个百分点。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我国9~17周岁未成年人上网率为53.6%,超过了成年人的上网率;9~17周岁未成年人动漫接触率为84.7%;14~17周岁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的接触率高达42.3%,14~17周岁的网络游戏玩家平均每天在网络游戏上的花费时长为68.32分钟;9~13周岁电子游戏接触人群中,平均每天花费在电子游戏上的时长为56.06分钟。
(1)如果围绕“世界读书日”出一期黑板报,现需要一些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请你协助完成。(至少写出两句)(6分)
(2)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国民阅读率上升带来的影响。(12分) (3)针对上述材料中的问题青少年应该怎样做?(8分)
17. (14分)央视春晚已走过了30个年头。近年来,其“亘古不变”的模式化演出也招来了不少争议。而龙年央视春晚“三十而立”,龙年春晚做出了首次尝试,通过网络等方式公开向全国观众和网友征集春晚话题、笑料和点子,推出“我为春晚献欢乐”和“春晚30年我和春晚的故事”两个征集令:征集民间笑话、幽默小段、精彩语录等所有能为春晚提升欢乐度的原创素材;通过文字、图片等讲述自己与30年春晚的故事。从第一阶段的征集令结果来看,“我为春晚献欢乐”话题有1 539万余条,“我和春晚的故事”话题有11万余条。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概括网络传播方式的特点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自选题: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我的中国心》的这句歌词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持久的 B.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 D.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3
高二年级政治9月第三周周考试题答题卡
姓名 班级 成绩
一、 单项选择题(4х15=60)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非选择题(40分) 16.
17.
4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A B C D B D D C C D D D B
16.(1)如“开卷有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沐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等。(只要是围绕读书的均可)
(2)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多读书、读好书,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阅读率的增加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需要自觉学习、主动接受。重视阅读、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知识、能力、水平和素养,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④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青少年应分清健康、向上的文化和腐朽、落后的文化;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
17.(1)特点: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6分)
(2)作用: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8分) 自选题:A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