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H2O+2Cl2=4HCl+O2;
A、由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了变化、原子个数不变,故A错误; B、图示物质有单质和化合物,故B错误; C、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C错误;
D、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微观模拟图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信息进行.
7.(2分)(2017?菏泽)化学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生活 ①用活性炭包可吸附汽车内的异味 ②用洗涤剂可以洗掉衣服和餐具上的油污 C.化学与资源 ①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可再生能源 ②我国试采可燃冰成功,为未来使用新能源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以及乳化作用来分析; B.根据灭火的原理与一氧化碳的溶解性来分析; C.根据能源的使用与开发来分析; D.根据化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解答】解:A.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汽车内的异味;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对油污起到了乳化作用,所以用洗涤剂可以洗掉衣服和餐具上的油污,故正确;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放置一盆水无法避免煤气中毒,故错误;
第13页(共24页)
B.化学与安全 ①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灭 ②在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D.化学与健康 ①烧烤食品营养丰富,可大量食物 ②每天食用适量蔬菜,以补充维生素
C.煤、石油、天然气等物质都是不可再生能源,故错误;
D.食物在烧烤的过程中会产生有害的物质,不能大量食用,故错误. 故选A.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本题适合用排除法来解答,只要选项中有明显的错误说法,可排除该选项.
8.(2分)(2017?菏泽)如图是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图,有关此实验的结论与分析错误的是( )
A.此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B.此实验证明,反应后组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既不易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烧 C.该实验中的红磷还可以用硫来代替
D..若该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装置气密性不好造成的 【分析】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我们常用燃烧红磷或白磷的方法,因为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几乎不占空间,使得内外产生气压差,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保证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①装置气密性好;②红磷要足量;③要冷却至室温再读数.据此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A.通过此实验可知空气中氧气所占体积分数的,故正确; B.由红磷的熄灭,说明了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由冷却,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进集气瓶中,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不再上升.说明了氮气的溶解性是难溶于水,故正确;
C.因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物为气体,不能用于该实验,故错误;
D.如果装置漏气时,测定的结果偏小,达不到实验的目的,所以该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是装置气密性好,故正确.
第14页(共24页)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回忆实验中现象,由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从而理解该实验的探究目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之一,要好好把握.
9.(2分)(2017?菏泽)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Cl Na2CO3 H2SO4
B.CuSO4 KNO3 Na2SO4
C.BaCl2 NaOH Na2CO3 D.HCl Na2SO4 NaOH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因碳酸钠和硫酸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能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因三种物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C、因氯化钡和碳酸钠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因盐酸和氢氧化钠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钠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10.(2分)(2017?菏泽)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A B 实验目的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检验甲烷中是否含有氢元素 实验方案 将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观察现象 C D 区别棉线和羊毛线 除去食盐中的泥沙 第15页(共24页)
分别灼烧,闻气味 溶解、过滤、蒸发
A.A、 B.B、 C.C、 D.D、
【分析】A、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B、根据干冷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进行分析判断. C、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D、根据粗盐提纯是将粗盐中含有的泥沙等不溶物除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B、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若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由质量守恒定律,能检验甲烷中是否含有氢元素,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C、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线没有,可用燃烧法区别棉线和羊毛线,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D、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14分)
11.(4分)(2017?菏泽)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氮气分子 2N2 ;(2)+5价的磷形成的氧化物 P2O5 (3)硝酸中的阴离子 NO3﹣ ;(4)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Ca(OH)2 .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第16页(共24页)
相关推荐: